关于hiv/aids现状的一些想法
爱白网(www.aibai.com)
作者:damien lu(星星)
本文为《点》杂志邀请撰写
作者:damien lu(星星)
本文为《点》杂志邀请撰写
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政府、国际组织,中国民间组织,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对抗hiv/aids。有男同志为主的msm组织,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很多人日复一日地在发放安全套,做外展,利用各种途径宣传性安全。但很不幸的是,hiv感染率,并未得到很好的遏制,有些地方甚至在不断上升。这是必须引起我们所有的反思的。
有些人说,感染率增高,是因为检测做的越来越好。我认为这样说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如果检测做的好,应该是越来越多的感染者在感染后早期就能检测出来,此时他们体内的cd4 应该还很高。但我们知道现在很多感染者在发现时,体内cd4已经低于100,有些甚至接近于0。这说明实际上检测不够普遍、不够及时,从侧面显示了教育、宣传上的严重问题。
最近两年内,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新发现自己感染的年轻人与我接触,他们大多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也就是说,他们出生在人们对于hiv/aids的病理、传播途径、预防办法,都已经很清楚之后。他们这一代持续的被感染,是我们不能接受的,说明我们并未穷尽我们的能力和办法,来降低艾滋病对于个人及社会的影响。
感染率的上升涉及很多原因 ,需要各方面的参与来共同发掘原因,提出解决办法。这里我只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观察和想法。
防艾工作的定义
多年来对于防艾工作的定义,往往仅仅限于发放安全套或与宣传安全套使用有关的活动。也许在十年前,在中国安全套的获取还是很大的问题的时候,这是很必须的。但这个狭隘的定义,现在已经严重地影响了防艾工作的效果了。
对于我上面提到的20几岁的年轻人来讲,获取安全套,已经基本上不是问题了。但很多人是明明有安全套,甚至约人时身上就带着,但做爱时却反而不用,这已经不是仅仅可以通过发放安全套来解决的问题了。
有科学研究显示,在男同志群体里,尤其是年轻同志中,自我认知程度以及相关的心理状态,大大地影响安全套使用率。也就是说,一个自我接受不好,由于性倾向而有自卑心态的年轻人,往往不会使用安全套。
防艾工作,必须扩展到全方位地关注同志群体,鼓励社会多元化,推动性教育,反对社会歧视。也应该包括组织年轻同志交流的活动。也就是说,面向同志群体的体育、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活动,都应该被视作防艾活动,也都应该纳入防艾工作的战略规划。
前不久听到一次争吵,是有人谈现在同志群体里出现两类组织,“防艾派”和“同志派”。这个思维方式,本身就很说明问题。因为背后所反映的看法,是如果不发放安全套,就不是在做防艾工作,这种固有思维如果不能改变,发放安全套的效果也会被大大抹杀。
预防与治疗的关系
现在的防艾策略,没有把感染者治疗作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人认为预防只要针对还未感染的人就可以了,实际上,有几个因素是预防不能脱离治疗。
一个人感染了hiv之后的最初几个星期,体内的病毒载量非常高,也就是说,这个时期,虽然本人没有任何不适,但恰恰是感染力最强的时候。有些研究显示,在感染者中可能有高达50% 的人,是被其它刚感染不久的人所传染的。所以早检测、早发现、尤其是如果能够及早服药,降低病毒载量,对于预防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
但治疗的状态和效果,对于感染率是有很大的影响的。现在的中国,还有很多人因为听到一些感染者的治疗中的痛苦经历而拒绝检测。所以对于感染者的治疗、关注,与艾滋病预防行动的成效,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中国目前的规定是aids患者只能到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接受治疗。这也许从历史角度是有道理的,但继续这个政策,有很多弊端。这个做法,等于是通过暗示继续加深社会甚至医疗界对于这个疾病的迷信和恐惧。因为有些疾病,比如乙肝,虽然与hiv感染途径完全一致而且感染力比hiv强很多,却并未受到这种必须在传染病院才能治疗的待遇,那么这么做,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呢?
由于抗病毒治疗的逐渐普及以及效果的改善,未来的中国,是必须面对越来越多的感染后长期服药,从而生活的各方面一切正常的感染者。继续将他们的治疗局限于传染病医院,不仅很快就会超出这些医院的能力,也意味着感染者们会继续面对就医难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不断有报道显示,越来越多的感染者仅仅由于hiv感染,而被拒绝基本的医疗服务。这不仅是不人道的,而且从防艾角度,还会有其他风险。
对于感染者的全方位关注
中国政府推出的“四免一关怀”政策,无疑是为感染者解决了最基本的抗病毒药物治疗问题。但是随着治疗条件的改善,艾滋病逐渐在转为像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疾病。对于长期患者来讲,仅仅药物治疗是不够的。首先,有科学研究结果证明,抗病毒药物的效果,与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目前的感染者关注,基本上忽略了心态这一部分。结果是很多感染者自己通过网络相互支持。如果有良好的宣传、教育和引导,这本来是好事。但实事是现在有不少感染者能够接触到的网上资源,充满了悲观失望甚至谣言。这个现象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会影响治疗、预防,还有可能带来其他社会问题。
除了心理关怀,科普教育(比如药物副作用以及如何抵御)、营养治疗、就医、就业、就学保障,都是目前感染者急需的。现在不策划并开始提供服务,这些问题只会愈演愈烈。
对于一些长期提供感染者关怀的民间志愿者,政府也需要提供足够的支持。他们自己是感染者,已经要面对很多由于感染带来的焦虑以及其他心理问题,但还要给其他感染者提供精神支柱,这是很难靠他们自己单独坚持的。与其请电影明星做艾滋大使,政府更应该选择有能力、自己能够积极面对和积极治疗的感染者,为他们提供保障,让他们站出来去做艾滋大使,才会鼓励其他的感染者,积极接受治疗。
民间团体的力量
提倡hiv检测的最根本目的,应该是真正为了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随着很多高质量、低成本和易于操作的hiv粗筛检测技术出现,hiv检测本身已经在技术上极其简单。这就意味着,检测服务本身不应该也不必要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家垄断,应该更多地鼓励民间团体提供规范的,包括合格的咨询和隐私保护的检测服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鼓励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接受检测,才能早发现,及时治疗。如上所说,这不仅仅是为了早期发现感染者并进行治疗,对于未感染的人更加重要。
政府和国际组织,在支持民间组织做防艾工作时,应该抛弃现有的狭隘定义,不将防艾工作仅仅限于发放安全套。应该鼓励民间组织发掘、发展针对自己的服务对象的特定文化、社会环境设计的活动内容。帮助青年同志建立良好自我认知的文化活动,应该作为防艾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鼓励民间组织开展跟踪调查和评估,不断从询证角度调整方法和策略。
比如对于年轻人来讲,推动基本性教育,就应该是防艾工作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没有基本
性知识,谈性安全是没有基础的,有的时候甚至能有危险的理解错误。性教育应尽早在大学甚至中学普及,这对于预防性传播疾病是有非常大的意义的。
附:北京相关资源
检测: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