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台湾[白丝带-男性反性别暴力运动]倡导者 毕恒达
積極參與性別議題與活動的台大教授畢恆達,可以說是性別邉又械摹溉f紅叢中一點綠」,日前發起「白絲帶—男性反性/別暴力邉印梗m麊酒鹛衬行詫π詣e議題的重視,為台灣的性別文化帶來新的契機。而他自己也將性別議題融入生活中,讓學術不只是學術,更是對不同特質的人的尊重,與生活中細緻的反省。
q:如何開始進入性別研究領域?
a:我回台灣一開始是因為撰寫關於環境方面的教科書,我放了一節性別與環境空間的關係,在撰寫過程中開始觸碰性別的議題。後來由於我環境心理學的背景,聯合報找我寫環境觀察的專欄,寫了一些性別的主題,讀者的反應都很好,於是接下來的八個月主題都是跟性別有關。顯示這部份以往沒有被重視,但卻是十分重要而普遍的。在這個過程中開始出去演講,教授性別的課程,婦女團體的讀書會有時也會請我去談空間/女人的議題。
q:對目前性別文化的看法?
a:性別文化主要還是由婦女團體在推動改變,解嚴前主要是婦女新知在努力,解嚴之後有很多婦女團體致力於不同的方向,例如援救雛妓、教育改革、推動民法修法等。這幾年算是有一些成果,法令也推動了,教育部也有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大家也開始檢視教科書中的性別歧視,撰寫新的教科書。這些制度上的改革是有的,但還是有限制。
例如,即使有新的教科書也有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校園裡的的觀念可能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改變。老師是否有新的性別價值觀才是必須關注的事,這部份確實有待努力。屏東國中生葉永誌的死亡,正顯示了我們的學校教育中性別教育的缺乏,老師與學生都沒有「尊重不同性別特質」的觀念。而我想這是普遍的狀況,並不是單一的個案。
q:男人在性別文化中的位置如何?男人能作些什麼?
a:異性戀男人在現代社會裡被賦予比較多的期待,制度也比較照顧異性戀男人,不管在教育職場家庭中,幾乎都是如此。而同性戀男人的性傾向比較受到歧視,其實這也是對女性氣質的歧視,認為同性戀是有缺陷的男性,是不正常的。所以同性戀男人在成長過程中,比較容易壓抑自己,自我認同的過程也是痛苦的。而這種受到壓抑以及痛苦的環境,是異性戀男人無法體會的。但也因為同性戀男人特質比較不是傳統社會期待的樣子,在新的性別文化中容易有較大的突破。
這些年來性別的議題慢慢被重視,但參與的大多還是以女性為主。女性因為在職場學校或家中都比較容易感受到性別的不平等待遇,這些切身體驗讓女性可將性別的議題與生活經驗作清楚的連結。但男性並沒有那麼深刻被壓抑的經驗,常常認為性別議題與己無關。
幾乎每個男人都會說「我沒有打太太」,似乎沒有打太太就沒有問題。男人都覺得社會沒問題,家庭沒問題,但為什麼女性都覺得性別文化有問題呢?
我想整個社會就是一個性別歧視的環境,大多數的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說了性別歧視的話語,或做了性別歧視的行為。而能不能看清這一點,也是整個性別邉酉胩岢鰜淼膯栴}。當然,在這個環境長大,不自覺會吸收性別歧視的觀點,這也並非個人的狀況,而是整個環境的氛圍。
例如在校園中用生殖器開玩笑、歧視女星。或者在家庭中總是會期待先生有成就,相對的會貶抑女性的成就,顯示男性是一家之主。這些觀念都是對女性的歧視,但說話的人可能並沒有清楚的意識到這一點。
如果我們已經具體地看到了社會存在的問題,而這問題又是普遍存在的,我們就應該在自己的位置改善這些的問題。就像我在學術圈,我就從學術這個位置改善性別歧視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那就從自己的位置出發,來改善惡質的性別文化。
q:投身性別研究與邉拥男那椋?nbsp;
a:性別的議題比較沒辦法當作純粹的學術,面對純粹的學術可以保持一些距離。例如研究國際關係的人,可能並不會用國際關係來檢視日常生活,但研究性別議題就會跟日常生活有緊密的結合。無論是同性戀異性戀已婚未婚,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與同性異性相處。性別研究於是落實到日常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也不得反省人際互動並且尋求自我成長的可能。
以往完全沒有性別教育的環境,一個人可能要到三十歲以後才發現自己的想法充滿性別歧視。所以不斷的反省那些理所當然的性別價值,不僅對兩性文化有幫助,對一個人也具有好的作用。
而我也認為性別觀點是比較根本的觀點,與其他種族勞工原住民等邉酉啾龋詣e方式的思考一定會把自己放進去,不會保持距離並且也深入了日常生活很細緻的部份。以性別的觀點反對宰制權力的階層關係,從對自身的反省開始,也會讓我們同時關懷環境勞工等其他議題,看到具體的問題尋求整個環境的成長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