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同性恋也是一种权利
日前,著名性社会学家李银河就同性恋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在将于4月20日出版发行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这种修改是否标志着中国社会对于同性恋问题的态度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李:可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我们今天所作出的改变恰恰与1973年美国将同性恋从精神病手册中删去的做法一模一样。虽然这一改正晚了28年,但比不改正要好。这一修改的确标志着对同性恋看法的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即同性恋性倾向的非病理化。
记:怎样评价现阶段同性恋在中国的发展状态?
李:同性恋正在浮出水面。过去,这个少数族群被遮蔽在黑暗的角落里,备受蔑视与忽视;现在,各大城市涌现出同性恋酒吧,网上有许多同性恋网站,还出现了一批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同性恋这一少数族群的存在和他们的权益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的承认。当然,还有很多异性恋者歧视同性恋这个少数族群,就像白人歧视黑人、男人歧视女人一样。
记:社会对于同性恋的宣传会不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后果(如道德伦理上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李:社会对于同性恋这一少数族群的宽容和接纳只会带来更加宽松和谐的社会气氛。同性恋不是疾病,也不是道德问题,就像肤色和性别的不同不属于道德问题一样。
记:同性恋是否为传播爱滋病的主要途径?怎样避免爱滋病的不断蔓延?
李:在西方一些国家,艾滋病最早在男同性恋当中发现较多。但是在中国,70%的艾滋病是通过静脉吸毒传播的,性传播比例很低,其中还有大量是通过异性恋卖淫传播的。男同性恋这一传播途径不但不是主要的,而且微乎其微。防止艾滋病蔓延主要应阻断静脉吸毒、卖淫嫖娼及不洁输血这些途径,也应在男同性恋者当中进行防止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注意安全套的使用。
记:性取向是天然的还是社会本有的角色定位使然?是否可以转换?如果有,是那些因素?关于同性恋的成因现在有明确的研究结论吗?您的看法是什么?
李:关于同性恋的成因目前医学界尚无定论。我认为先天后天两种因素都有。异性恋的成因也值得研究,估计也包括先天与后天两种因素。目前在性理论与性别理论界,社会建构论非常雄辩,若非如此,无法解释同性恋在古希腊是社会中所有的人一种极为普遍的实践。
记:作为一种亚文化,同性恋有什么特征?对主流文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李:按照福柯的说法,同性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它与异性恋的人际关系有很大区别。例如:有些同性恋伴侣关系可以是有着强烈情感却并不嫉妒或独占的关系,这在异性恋的人际关系中极为罕见。同性恋所创造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可能被异性恋主流文化吸收,使我们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采。
记: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于同性恋的看法,社会各界做出了哪些努力,还需要社会(包括传媒、政府、科学界、大众)做出怎样的努力?
李:学者作出了探索性的研究,这是帮助人们了解同性恋的第一步。一些传媒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如湖南卫视“有话好说”栏目与去年12月播出了我国第一期以同性恋为题的谈话节目——“走近同性恋”,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好评。当然,像西方基督教右派坚决反对同性恋一样,中国有些人的保守观念也是很难改变的。这就需要多宣传平等对待少数族群的观念,反对各种各样的歧视。我们中国对于少数族群权益的保护是有成功经验的,如对待少数民族和妇女、儿童的保护都做得很好。我们应当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造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气氛。最近,一位同性恋者被法国人民选为巴黎市长。相比之下,我们的国民素质和观念有点落后了。因此,在对待同性恋问题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我们应当用平等对待少数族群的先进文化取代歧视少数族群的落后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