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志视点]:社会应该如何对待同性恋者
近日,媒体报道的最新修订的《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重新定义了同性恋,从而不再将同性恋列为病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国内,医学界对待有关“同性恋”的态度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昨天,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崔玉华(北京大学医学部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精神病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同性恋不是精神病
心理障碍与性变态的意思差不多,前者更为广义,是规范的书面用语。在过去,同性恋被认为是性心理障碍的一种,需要治疗,临床上也见到不少这样的病人。但是精神科医生对同性恋者的治疗效果都不太好,没有办法使同性恋者性指向根本改变。主要原因是同性恋者不配合,他们中有的是被家里人逼着来看心理医生的,有的是被家长逼迫结婚而痛苦万分转向求助精神科医生。
我曾经在门诊中遇到一个农村来的同性恋小伙子,迫于家长的压力他结婚了,但是他不能和妻子过正常的性生活,他就是“爱”不起来,他和他的妻子都是痛苦万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精神科医生只有说服他的家里人不要再一味地给他压力,否则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但是同性恋还是应该算是异常行为,如果因为同性恋这种行为而危害了他人、危害了社会,应该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同性恋确实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像同性恋者频繁地换性对象,导致性病的传播,这也是大多数人对同性恋者存有偏见的主要原因之一。
陈彦方(中华精神病学会副主席,新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修订者之一):
■同性恋并非一定异常
我们对51例同性恋者进行为期1年以上的跟踪调查发现,除了性指向指向同性外,他们的工作、学习没有什么不正常。其中只有6人由于同性恋的行为而需要精神科医生的帮助。也就是说,同性恋者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异常,只有由于这种性行为而引起心理矛盾、焦虑、严重损害正常的生活才构成精神障碍。
同性恋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许多西方国家已经为同性恋者亮了绿灯。《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修改,既是与国际诊断标准的接轨,也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
贾谊诚(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教授):
■同性恋造成社会危害
人们的性行为绝非个人的私事,必然会对家庭与社会生活产生颇大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对此都制定了婚姻法以维护人民的身心健康与家庭、社会的生活安定。
同性恋会造成的危害有:一、它带来严重的精神污染,其犯罪客体是家庭与社会生活安定遭受破坏以及有关受害人,其性质基本与淫乱罪错相同。二、同性恋破坏了家庭幸福(尤其是已婚者),造成其配偶与其他家庭成员的痛苦。三、同性恋行为是传播性病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已发现因与国外船员发生同性恋关系被感染梅毒者十余宗。
无论从我国传统道德规范或性心理学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人民都不会认为同性恋行为是正常的、合法的。
丛中(山东泰安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组):
■同性恋是一种少见的自然现象
依照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同性恋是不合乎道德的行为,其实,何止是同性恋,异性恋者之间的诸多性行为,如婚外恋情、卖淫嫖娼等,都为中国传统道德所不允,却不被诊断为精神障碍。毕竟,医学诊断与道德判断有着本质的不同,其界限不容混淆。
认为同性恋者是一种精神疾病的理由之一是:同性恋者的性心理、性行为模式不标准。而同性恋者在描述他们爱慕同性时的心理反应和感受与异性恋者完全相同,所不同的仅是,在性指向方面,同性恋者指向同性,异性恋者指向异性。性行为本无固定标准模式可言,同性恋者的性行为也就无所谓是否“标准”。
到心理门诊就诊的同性恋者会给医生留下在心理其他方面有异常的印象。确实,社会公众不能理解、接纳同性恋者(有时包括同性恋者本人在内)给同性恋者带来心理上的压力、烦恼和痛苦,甚至可能使他们憎恶自己、仇视社会,使他们不得不求助于医生。如果他们能够做到自我接纳,则不会有上述痛苦。
不能因为同性恋者的性行为与人类繁衍的生殖目的相违背,便视其为病态。同性恋者虽然不能通过同性性行为生育后代,但他们同样在追求获得性快感和性满足,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异性恋者并无本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