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白网-最新皇冠会员网址

孩子喜欢同性 父母如何应对?

  ○调查显示,不被家庭接纳的同性恋青少年更易感染艾滋病,拳脚相加、眼泪攻势反而更易让孩子抑郁自杀

  ○其实,只要父母稍微改变态度,就能让同性恋孩子有一个不同的未来

  和十年前相比,如今,向父母表明自己是同性恋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许多父母要么采取拒不接受、严令孩子“改邪归正”的大棒政策,要么采取假装不知道、眼不见为净的“鸵鸟政策”。

  这样管用吗?近日,美国的社会工作专家怀恩(caitlin ryan)博士应邀与中国同性恋者的母亲吴幼坚阿姨到广州、北京两地进行演讲。她主持的一项历时十年的研究显示,与被家庭接纳的同性恋青少年子女相比,不被家庭接纳的同性恋青少年,艾滋病感染率是前者的3倍,自杀率是3倍,抑郁症患病率则高达8倍。

  面对子女丢来的“性向炸弹”,父母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她的研究对中国父母或有借鉴。

  提醒:

  改变态度,让孩子远离风险


  相对而言,中国人对子女的期望值更高,也更难接受孩子是同性恋。“不少华裔受访者跟我说,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能向父母‘出柜’(即表明真实性倾向),他们会认为这是家族之耻。”怀恩说,中国人对同性恋的担心主要在于影响“传宗接代”,而在国外,同性恋者可通过收养子女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只要父母的态度有一点点改变,都能让同性恋孩子有一个不同的未来,降低他们患病的风险。”她援引调查数据指出,完全不接受的家庭,子女抑郁发病率高达57%,而有一点接受的家庭,这个数字就降到了25%。怀恩说,当孩子感觉自己是父母眼中的“人渣”时,就会自暴自弃,不愿采用安全性行为,放浪形骸。而家庭的温暖,能让他们找到生活的正轨。

  如果父母与孩子不知道如何接受,怎么办?怀恩的经验是,由社工协助父母与子女进行接触和对话。“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爱着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不是孤立无援的。”

  一幕场景:

  问专家自己是否“同性恋”?


  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全国(广州)性文化节“专家大学生面对面”活动中,一名戴眼镜的大学女生,怯生生地问性社会学专家潘绥铭:“我喜欢看欧美小说,喜欢穿着中性,我会不会变成同性恋?”

  尽管她的疑惑被专家解释成只是一个不必要的担心,但随后,由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广东省性学会、华中师范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和学者组成的课题组发布的《广东省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研究报告》显示,广州大学城内10所大学近1000名受访在校大学生中,有17.8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些同性恋倾向,1.65%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

  记者发现,和上一代人相比,这些80后、90后的大学生对自己真实性倾向的接受程度要高,也更敢于告诉父母自己爱同性。然而,他们的父母却没有做好准备。

  一个故事:

  男孩从父母的骄傲变成了“耻辱”


  “以前觉得爸爸妈妈是比较时髦的人,没想到在性倾向上他们那么保守。”广东某高校大三男生小高坦言,向父母“出柜”(即表明真实性倾向)的结果令自己很失望。

  已经三个月了,爸爸面对他一直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当我是垃圾一样。”而妈妈仍然在用“泪眼攻势”哀求他跟女孩交往:“你才19岁,也许能打动你的女孩还没来,到时说不定你能改过来!”

  小高说,其实早在初二时,他就发现自己对女生没多大兴趣,反而对“兄弟情”更有感觉。高三时,从网络、电影中获得的知识,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性倾向。进入大学,接触到同类,他终于确定,自己属于人群中的3%——同性恋者。

  家在广州的他,现在最怕的是周末回家。他怕看到父母痛心的表情:从小都是父母的骄傲,如今却仿佛变成家庭的耻辱,这让心高气傲的小高不能接受。他说,也许向父母出柜这一步自己走错了,“但我又不想像有些人那样,瞒到30多岁才讲实话,太委屈!”

  专家解析:

  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同性恋”的青少年比过去多?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是受到了网络和同伴的坏影响,从而变成了同性恋。

  “美国曾经有过同性恋者‘出柜’年龄年轻化的阶段。” 从事社会工作超过35年的美国社会工作专家怀恩(caitlin ryan)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调查显示,美国男女同性恋者在13.4岁就已确认自己的性倾向。从全球范围来看,“同性恋年轻化现象”一度被视为一种亚文化现象。

  怀恩说,同性恋者受来自社会、家庭的强大压力,对自我性倾向无法认同,因而表明性倾向多在成年之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同性恋是后天习得、受情感创伤或者受他人影响”的观点,继而使得父母有了“同性恋可以矫正”的希望。

  然而,怀恩博士对“家庭接纳对青少年lgbt(即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与跨性别者英文名称的缩写)人群的影响”这个课题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深入研究。研究显示,无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遇到第一个触动情爱感觉的对象,通常在10岁左右。

  受传统文化和性观念的影响,父母往往能注意到孩子对异性有好感,而对孩子的同性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现在的年轻人更早地表明性倾向,与如今社会环境宽容,获取同性恋相关资讯更为方便有关。”

  家庭不接纳

  抑郁症发病率高七倍


  当父母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lgbt时,大多会用“管教”的手法来纠正孩子的性倾向,这包括打、骂、隔离,甚至赶出家门等。“他们的动机是出于爱,但这往往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怀恩说,她把家庭对同性恋青少年的态度分为三类:拒绝、排斥;矛盾、中立以及认同、接受。

  其中,拒绝的家庭往往用“混蛋”之类的贬义词称呼孩子,拒绝接受孩子的现状,禁止他们与朋友联系,甚至有暴力行为。而接受的家庭则对孩子表示关怀,邀请他的同类朋友到家中做客。矛盾、中立的家庭,则多采取鸵鸟政策:“不承认,不拒绝,不接受。”

  同性恋者时常伴随着抑郁、自杀、毒品、艾滋病感染问题。研究显示,不同接纳程度的家庭对孩子出现上述问题几率的影响相差巨大。“同性恋孩子生活在一个不接纳他/她的家庭,与一个接纳他/她的家庭,hiv感染率、自杀率都是后者的3倍,而得抑郁症的几率是后者的8倍。”

  
  11月6日《广州日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