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报道同志父母恳谈会和上海骄傲节家庭日活动
第三届同志父母恳谈会已于十月底在北京召开,中国的同性恋者如何能被父母理解和接受,是许多家庭中的父母和同性恋的子女们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每年召开的同志父母恳谈会为同性恋者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分享故事、交流感受的机会。此外,在近日举办的上海骄傲节活动中,一些同性恋者和家人参加了“家庭日”主题聚会,两位母亲也在活动中公开站出来支持同性恋的儿子。
性倾向只是他们的一小部分
。报道说,今年的同志父母恳谈会有超过一百位同性恋者以及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参加,与会者们讨论了中国同性恋者面对的一些压力和问题,包括向父母公开性倾向,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为了满足传统家庭的期望而形式结婚,以及男同性恋者与异性恋的女性结婚。
中国同性恋亲友会的创办人、63岁的吴幼坚说,举办同志父母恳谈会的目的是希望在相关议题上为人们提供一个交流看法的平台。吴幼坚于2005年在中国的电视上支持同性恋的儿子,是第一位公开站出来这样做的母亲,她的博客已成为许多正为孩子的同性恋倾向而烦恼的父母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
前两次的同志父母恳谈会都是在广州召开,今年的恳谈会被安排在北京,是为了在首都和邻近的东北地区唤起人们重视相关话题。吴幼坚说,今年的恳谈会还第一次邀请了外国人参加,其中一位美国的母亲万里迢迢从美国来到中国参加这次恳谈会,支持正在中国学习的儿子。另外,来自台湾的一位同性恋者也参加了恳谈会。
近年来,中国的同性恋者群体已开始与国外的同性恋者群体有更多交流,并从中学习经验,例如北京同志中心与洛杉矶同志中心建立的合作关系,洛杉矶同志中心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服务同性恋者的非政府组织。
58岁的汤姆-尼尔(tom neill)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的父亲,当着众多的中国与会者,讲台上的尼尔说:“爱你们的孩子吧,对他们要有耐心,性倾向仅仅只是他们自我存在的一小部分内容”。尼尔在中国东北的吉林大学任教,他承认,当儿子在2003年在中国向他公开同性恋倾向时,当父亲的他也曾感到震惊,但也为儿子的坦诚而感到高兴。
美国的社会学者凯特琳-莱恩(caitlin ryan)自从1970年代以来就从事与同性恋者相关的心理健康研究,关于家人对待同性恋孩子的态度会如何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莱恩也来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莱恩认为,与得到家庭接纳的同性恋孩子相比,不被家庭接纳的同性恋孩子试图自杀的可能性更大、更可能有抑郁等问题,也更可能吸食毒品。
莱恩还说,许多华裔美国人觉得向父母公开同性恋倾向会很难堪,中国人总希望能传宗接代,所以不接受同性恋,但在其它一些国家里,领养是解决办法。
参加恳谈会的同性恋者的父母们还存在其它一些问题,比如有一位父亲希望找到办法把独生子“改变”为异性恋,吴幼坚认为,外国专家的观点对这部分父母会有很大帮助。
来自国外的尼尔则表示,恳谈会让他更加了解了中国同性恋者的状况,尼尔说:“我可以肯定,对于自己孩子是同性恋者,所有国家的父母们各自都会有一段试着学习适应的不平坦经历”。
不一样的家庭
英文上海骄傲节活动期间,两位母亲站出来支持同性恋的儿子。
报道说,11月6日,在第二届上海骄傲节最后一天的“家庭日”活动中,64岁的徐德秀(音译)和49岁的梅女士(音译)作为特邀来宾到场,她们都是同性恋者的母亲。
徐德秀和梅女士以及其他十三位同性恋者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参加了“家庭日”活动。当天活动的组织者唐志诚(音译)说,组织者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参加,不仅是为了引起关注,也是因为不同于许多人的想象,同性恋者其实也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唐志诚的一位亲戚也和29岁的妻子一起前来参加了“家庭日”聚会。
梅女士在三年前从四川来到上海,并与25岁的儿子王晨(音译)以及儿子的男友一起居住。王晨则在五年前公开了性倾向,他说:“妈妈把我们两个都看作是自己的儿子”。面对在场的来宾们,梅女士则自豪的说:“我接受他,因为我爱他”。(爱白网据11月9日英文《中国日报》)
11月9日《中国日报》报道版面(,)
©文稿新二皇冠手机版登录网址的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爱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