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彩虹熟年巴士》 记录老年同性恋者压抑人生,心路历程,诉尽“爱不到人很悲哀”
同志社团在台湾日益茁壮、同志游行一年比一年盛大,很难想象四、五十年前台湾的同志社群,大多只能在夹缝中挣扎。为了记录老年同志的生命故事,台湾同志咨询热线协会花了四年时间,整理完成《彩虹熟年巴士》一书,访谈十二位老年同志,成为台湾首部老年同志口述历史。
书中现身说法的老年同志从五十岁到八十五岁,有人大方不在意旁人眼光,有人则频频担心「会不会刊在报纸上?」他们的成长年代,根本没有出柜这件事。他们大多背负著传宗接代的压力走入婚姻、生儿育女,许多人至今仍对同性恋的身分感到羞耻。有人偶尔从婚姻中脱轨,在黑暗角落追求同志情欲;有人长久以来独身,没有长久伴侣关系。
书中保留了不少性爱的露骨描述,主编、同志咨询热线协会常务理事喀飞表示,性是上一代同志重要的部分,「你想,当他们被迫走入婚姻,一个月可能只有一次机会出来透透气,这时难道还要去谈场浪漫的恋爱吗?」
其中一位受访者是来去飘忽的「玉兰仙子」,五十多岁的他当过卖玉兰花等各种临时工,他没有结婚,从廿五岁「出道」以来不曾有过任何长期的伴侣关系,也和同志圈里的人刻意保持距离。因长年的压抑,他的人生在感情这一块完全空白。当被问起:「这辈子当同性恋的感觉是什么?」他回答:「很悲哀!爱不到人很悲哀。」
书中最年长的「王公公」,三年前曾以八十一岁之龄走上同志热线募款晚会舞台,对著台下上千人公开出柜,引爆掌声如雷,却也让部分人惊讶:「同性恋怎么能这么老!」「王公公」经历中日战争、国共战争,从厦门辗转来到金门、台湾,是同志圈知名的「红楼院长」。他谈起结褵五十年、已经离世的太太,态度是「有缘相处就要珍惜」。他这辈子最怀念的恋人,是六十年前因战乱来不及说再见的、在厦门认识的男孩。两岸开放探亲后,他回去找了七、八趟,但都没找到人。
在西门町「汉士三温暖」的柜台前,年近六十的「阿嬷」总是打扮妖艳,像长辈一样关心著每个客人的生活。他说以前的年代,同志就算交往也充满恐惧,怕对方以这件事进行要胁,「所以感情的事看比较淡。」「阿嬷」曾经有过十年婚姻,离婚后才以开设三温暖迎接同志生活的到来,真实面对自己,他笑说:「这样才是真正的放松。」
曾经忧郁症自杀未遂的「巧克力」,目前仍在婚姻中,尽管同志身分让他压抑大半生,但他非常珍惜与自己与三个孩子的感情,「我是同志,却有孩子,这是多少同志梦想的事!」(2010-12-24,中国时报 林欣谊/台北专访)
解放「老同」 跨世代交流
老年人在很多阶层都是个相对边缘的身分,而在同志圈中,「老同」更是被严重污名化的卷标,常与髒老头、喜欢毛手毛脚等负面形象连结在一起。然而,在众多同志团体中,现在仍然气盛的年轻同志,仍不免面对一个共同的焦虑:「我老了以后会怎样?」
喀飞表示,同志热线从五年前开始关心老年同志议题,希望在同志圈开启跨世代交流,留下老年同志的生命纪录,这是与时间赛跑的记录工作,就在这本书出版时,便有两位受访者离世了。
喀飞指出,刚开始他们根本访问不到半个人,后来是透过「汉士三温暖」的老板「阿嬷」,在他游说鼓励之下,许多客人才接受采访。
「阿嬷」无奈又体谅地说,老年同志大多没有出柜,觉得见不得人,他都要苦口婆心地劝说。但他与多数客人都乐见近年来台湾的同志环境开放很多,「以前来三温暖都要头低低地很快冲进去,现在还能互相打招呼。」
《彩虹熟年巴士》是多位年轻志愿者完成的集体创作,放弃严肃的传记式写法,而以「跟大哥们作朋友」的角度,让采访者用第一人称描写自己眼中看到的「老大哥」同志,因此行文中也呈现了世代差异与对照。
如年轻同志采访者常问老年同志:「你的认同从什么时候开始?」「想想试试看找人定下来吗?」
喀飞笑说,认同这个词是从同志运动开始之后才有的,「老大哥们作为同性恋,哪里是从什么认同开始!」
「至于找伴侣,谁不想?只是历经人生起起伏伏,大哥们各自有一套安顿人生、且战且走的生活方式。」
同志热线协会目前也举办「彩虹熟年巴士」出游活动,鼓励老年同志出门联谊,并且开办「光阴的故事」系列讲座,邀请中老年同志与年轻同志分享情感、家庭、性欲、身体等不同面向的变化与适应。(2010-12-24 中国时报 林欣谊/台北报导)
彩虹熟年巴士的受访者「阿嬷」(左)与「巧克力」(右)。(张铠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