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孩子与捐精父亲见面不会受到心理伤害
2010年影片《孩子们都很好》(the kids are all right)讲述了由女同性恋母亲抚养的两个孩子,想要联络自己“捐精父亲”的故事。不过据两份最新研究报告,在真实生活中,这种经历不大可能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创伤。
发表在《人类生殖》上的这两份研究显示,在与自己的孩子有联络的捐精者中,大多数声称这种联络是积极正面的经历。
其中一份报告的作者、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henny bos在写给路透的电邮中说:“知道自己是一个认识或不认识的捐精者的後代,对自己的心理调适——特别是在青春期——可能有何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争论。”
bos和同事研究了78个年龄在十几岁的孩子,他们都由女同性恋母亲抚养,通过人工捐精方式受孕降生。
其中,三分之一的捐精父亲是孩子家庭认识的,略多于三分之一的捐精者永久“隐身”,18名捐精者的身份可在孩子年满18岁後披露。
研究者通过调查问卷和面对面访谈了解到,不同组别的孩子在精神健康方面彼此之间没有什麽不同,而且这些孩子的问题行为模式与异性恋家庭的孩子类似。(路透纽约1月7日电,编译:高虹)
百科链接: [[zh:人工授精|人工授精]] [[zh:体外人工受精|体外人工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