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中性女孩被嘲“同性恋” 心理老师:给自己张贴鲜明的性别标签
只因为自己的装扮有些中性,平时和伙伴们的关系也比较密切,石家庄的高二女孩小美(化名)就被班上的同学嘲笑是“同性恋”。刚开始,小美只是对同学的嘲笑感到气愤,时间一长,她自己也开始自我怀疑起来:“难道我真是同性恋吗?”心理老师分析说,和同性交往密切当然不一定就是同性恋,青春阶段的高中生应该为自己张贴鲜明的性别标签。
讲述:我真的是同性恋吗?
小美是名高二的学生,最近几天她非常苦恼,因为班里的同学都在传言她与一名女生关系不正常,是“同性恋”。
小美坦承,她平时确实很喜欢和女生在一起,不仅和好伙伴形影不离,拉手同行,开玩笑时也会以老公老婆相称,要是玩高兴了甚至还会来个拥抱、亲亲脸蛋。再加上她平时着装比较中性,一些同学开始嘲笑她是同性恋。起初,她虽然生气却没有在意,但是时间一长,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就是同性恋。“我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还是不太确定,虽然不喜欢同学们戴着有色眼镜看自己,可是又不愿意和喜欢的女生分手,也不敢问家长和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呀?”
解释:同性依赖≠同性恋
带着小美的苦恼,记者咨询了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心理老师商亮。商老师说,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非常需要同性友谊,在某一阶段会对同性产生好感,喜欢和同性亲近,甚至做出一些外人看来“出格”的事情,但这是由于青春期生理冲动造成的,不属于通常说的同性恋。孩子们因为年幼,又不懂得有关性方面的知识,加上当事人的特殊心理,误以为自己是同性恋者。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同性恋爱,只是心理上的互相依赖。情感本身没有对错之分,这种同性依恋是很正常的,双方只要恢复正常关系、正常交往,不必存在过重的心理负担。
建议:家长、老师应宽容对待
青少年产生同性依赖后,父母或老师莫不可对孩子横眉冷对或大加指责,而是应该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多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多理解孩子,帮助孩子扩大交流群体,闲暇时间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给孩子创造更多的空间与机会。
作为父母,要学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如何相处,是孩子学习如何与异性交往、建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性取向的第一步。别一味地禁止孩子谈恋爱,应该对孩子的感情进行合理的疏导。作为老师,要对这些同性关系密切的学生给予帮助、引导,不能对他们抱有异样眼光,还要教育其他学生不要嘲笑、孤立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让他们乐于和更多的同学建立友谊。
指导:自身张贴性别标签
商老师还给小美提出了三方面建议:
第一,别给自己贴消极标签。从心理上不断暗示自己“我是一名女生,我喜欢自己的性别身份”,从衣着、发型、语言、行为上注意与自己的性别相匹配,尽量突出自己的性别特色。同时在公众场合注意形象,注意观察并学习其他同性同学是如何交往的,避免与喜欢的同性有亲密的身体接触,别给自己引来不必要的严重误会。
第二,如果自己确有同性恋的倾向,也不要过于自责。现代医学已经能够正视这一现象,现代社会也能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找专业的心理老师聊聊,也可以跟家长沟通,寻找合适的交流途径,寻找成年人的帮助。
第三,无论属于正常恋爱或属于同性恋,都有一个时间问题、年龄问题。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问题,学会给自己树立每个阶段的目标,转移注意力,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明确的目标会成为指引人生方向的明灯。(爱白网注:上文仅代表所述各方之观点)
百科链接: [[zh:同性恋|同性恋]] [[zh:性倾向|性倾向]] [[zh:性别认同|性别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