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妈遭遇同性恋儿子 首位公开支持同性恋者的母亲来宁讲座 引发多元观点碰撞
“儿子告诉我是同性恋的时候,我是很淡定的。但是真正决定站出来,公开支持同性恋者,我是想了两天的时间。我一直在问自己,我站出来支持他们这件事是不是对的?我有没有能力去做?我要不要这么做。想了许多,最后我觉得,作为一个同性恋者的母亲,一个认同自己儿子同性恋身份的母亲,真的还是少数,如果我不站出来,我自己都过不去。我有时真觉得,我儿子是同性恋,这真是天意。”
昨天,首位站出来公开支持同性恋者的母亲——吴幼坚来到南京,她将于本周五和本周六,在南京高校进行两场演讲《爱是最美的彩虹:一个母亲眼中的gay》。
a 她的故事
儿子“出柜”我很淡定 因为我爱他、尊重他
2004年,吴幼坚的儿子郑远涛成为中国首位向媒体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2005年,吴幼坚成为首位站出来公开支持同性恋者的母亲。很多人好奇,这个母亲究竟是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
不过,谈到这个问题,吴幼坚女士相当淡定,“那是远涛(其儿子)读高三时,有一天晚上10点多他对我说:‘妈妈,你有没有发现,我是喜欢男孩子的呢?’”吴幼坚表示,听到儿子这样表白,她很平静。之所以能这样淡定地接受儿子出柜,也是有一定的心理铺垫的,“我的平静是因为我自己职业的关系,做编辑嘛,我看过方刚的《同性恋在中国》的纪实文学,接着又看过李银河的《同性恋亚文化》,这两本书对于我是一种启蒙、铺垫,帮助了我来理解和接受了我儿子。而且我年轻时的经历让我明白:自然、本性的生活是短暂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吴幼坚表示,他们母子的这种信任和坦诚,可以说是他们可以表白和坦然接受的基础。“从小我的父亲、母亲都比较有民主的思想,在个性的成长方面,我们给了他比较大的空间。远涛不管有什么问题想要问我们,我们总是尽我们的所能给他解答,对于他自己的爱好,我们也会尊重。”吴幼坚表示,她爱自己的儿子,更尊重自己的儿子。
从知道到站出来支持 花了两天的时间去思考
吴幼坚表示,虽然知道并支持了自己同性恋的儿子,但是真正决定要站出来,她还是花了两天的时间去思考的。
“第一就是这件事情要不要去做?当时在国内,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支持他们,我觉得他们需要我们的支持。其次就是我能不能去做,有没有能力去做?我自己的儿子就是一个同性恋,我的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而且多年的编辑工作,我知道怎么去沟通和交流。第三就是我要不要去做?这也是我最纠结的一个问题。”再三思考后,吴幼坚还是决定,站出来。“我有时在想,我儿子是同性恋,我理解和支持他,我们母子的这种关系,就是一种天意吧。”
于是在2008年6月,吴幼坚和一些志愿者成立了同性恋亲友会。“亲友会是一个以同性恋的父母和亲友为主体的组织。它是一个异性恋的组织,而不是有些人以为的同性恋组织,因为同性恋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就不再是同性恋了,但他们是同性恋的亲属,所以这些人就成了我们这个组织的主体。亲友会的志愿者、义工,他们大部分是同性恋者。我们聚在一起不是为了同志之间交友或者为了他们本身的问题,更多的重点是关注他们的父母等亲友。”
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 但不是目前的目标
在采访中,吴幼坚表示,现在社会上对同性恋者的态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同性恋”这三个字依然在许多时候与许多不好的情况挂钩,像艾滋病,像性生活混乱。“我一直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但是这并不是目前的目标,因为时机并没有成熟,而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希望每个同性恋者个体,能更幸福地存在着。”
吴幼坚表示,在社会生活中并不能通过形象外貌去判断同性恋者,在多年的交流中,她也了解到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没有不同,他们也可以才华横溢,也可以是公司的骨干,也可以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唯一不同的就是他们的性取向。我也一直鼓励身边的同性恋朋友,让他们从每个个体做好,社会有许多不理解、不支持,但是我们可以从我们个人做起,做好自己,让自己更优秀。这样大的环境就会好许多。”据悉,吴幼坚女士的儿子远涛之前在广州的时候曾经在一个出版集团工作,后来他希望做自己特别想做的事情,所以决定辞职。到现在,他一直都是一个自由的翻译者和写作人。他30岁生日前夕,他的译著《波斯少年》已经成功地出版,反响也很好。《波斯少年》将近28万字,从开始到完成,先后用了三年半的时间。这段时间,他也为联合国防治艾滋病的一些机构翻译相关的资料,或是翻译一些大学要用到的性病教材等。“儿子的这些事情都是值得我骄傲的。”
b 她的观点
1、同性恋是天生的,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认可或者不认可而发生改变。人口中有3%—5%的人是同性恋。
2、反对同性恋者进入异性恋者的婚姻;不提倡也不撮合形式婚姻(男同性恋与女同性恋组成的形式婚姻)。
3、同性恋者不能出柜最大的压力来自父母的不理解,向父母出柜,就是告诉父母一件真实的事情。
4、带着讲座进入校园,就是让年轻的一代能接受多元包容的教育。
c 百家争鸣
对于吴幼坚女士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支持同性恋者向父母“出柜”(公开表明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以及在校园中做这种话题的讲座的行为,记者也随机采访了许多学生和家长。
大学生说
认同
a 男生 研二在读
我是支持这样的讲座的,理由嘛,让我了解gay的心理啊,形成过程啊,都比较好,对我自己与他人相处,对下一代教育啊,都很好。如果身边有人这样,只要不是特别女孩子气的样子,我能接受。关于同性恋这个群体,取向不同而已,就和人吃饭吃菜的口味不一样而已。只是不得不说,如果告诉父母那是很残忍的事情,毕竟父母想法不一样,我是建议啦,能不“出柜”最好。
b 女生 大三在读
这个讲座我之前就听说了,是打算去听的,因为我觉得在大学里应该有和所谓的传统不一样的东西出现,不仅同性恋教育,更多的性教育都是被需要的。我觉得我跟我身边的人听到同性恋三个字都已经很淡定了。如果真的出柜,不能说对父母很残忍吧,你又不知道他们的父母是否是个开明的人,即使开始不能接受,说不定时间长了也就想开了呢,其实多接触就不会这么排斥了。
反对
c 男生 85后,已工作
我是不能接受的,说得不好听一点,我会自动回避这些人,虽然很多人说这是先天的,不应该被歧视,但是我个人无法接受,所以说白了,只要不跟我有关就行,我坚决不能接受,那种讲座也没兴趣,但是如果说出柜是否对父母残忍,我觉得这个世界原本就挺残酷的。
d 男生 90后,在校学生
我不赞同,同性恋讲座本来就是要宣传,让人们能够了解同性恋,进而接收它,但是,如果主流社会的想法都能接受同性恋了,我们的社会哪儿来对同性恋起码的道德约束力,这样,稍微有点同性恋倾向的孩子就不能被挽回了。同性恋毕竟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不符合人类的发展需要。我无法接受!
家长说
认同
80后家长:
如果真的是 让他去更宽容的地方
当问起80后的杨小姐如果孩子以后是同性恋怎么办时,她的回答让我们大吃一惊:“我们家儿子才三岁,但是其实我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了,我记得当时跟我老公说这个的时候还被他骂神经病,因为我们家儿子很正常,最喜欢长头发大眼睛的阿姨了,幼儿园也有喜欢的小姑娘。不过我真的考虑过,我想如果真的是,我会很宽容地去接受的。”和她的未雨绸缪不同,谢小姐对自己两岁的儿子从没有过这方面的担心,但是她也表示:“如果真是这样我想我会很伤心,觉得是自己的责任没有及时发现和扭转,但是如果真的就像人们说的这是天性没办法的话,我会送他去一些大城市生活,因为可能那是一个相对宽容的环境……”
反对
70后家长:
坚决不能接受 宁愿将孩子赶出家门
就像吴幼坚说的,像老一辈的人,更难理解和接受这样的孩子,记者采访的几位70后家长就明显反应十分激烈:“如果我儿子是同性恋的话,我打不死他!!”一位70后的老爸如是说,一边坚决地摇头,而另一位母亲则痛心地说:“反正我不能接受,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我不管,我绝对不能接受我儿子这样。”说罢,她自豪地说,她儿子肯定不是同性恋,因为在学校的时候他就很讨厌另一个男孩子老是要跟他亲近,“如果真的有一天他告诉我他喜欢男孩子,赶出家门都有可能!”另一位母亲没有那么激烈,不过她还是抛下一句:“要我不管可以,至少先给我留个孙子。”
5月13日《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