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样有家庭”——同性恋伴侣的孩子们这样说
爱白记者aurora译
美国的男、女同性恋者越来越注重“家庭价值”了。他(她)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决定要抚养小孩,而这对他(她)们的孩子来带来的影响,还不是很确定。直到近几年为止,同性恋家庭的孩子大多是伴侣双方以前经历的异性婚姻的子女。现在的同性恋家庭则往往通过其它手段来建立家庭——女性同性恋者常常选择接受别人捐献的精液,用人工受精的方法怀孕和生养子女;男性同性恋者则越来越多的选择了“替身妈妈”:找一个代人生子的女性。不仅如此,由于同性恋家庭收养小孩的合法化,男、女同性恋者中还有很多人收养小孩。专家们已经开始注意研究,在同性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小孩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8 月24日在圣佛朗西斯科召开的美国心理学联盟大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eeting)上,报道了一系列关于这个问题的新发现。虽然没有确切的数字,但是近来的调查显示大约有三百万到六百万美国儿童在同性恋家庭里长大。支持同性恋家庭的两个主要组织——家庭尊严联盟(the family pride coalition)和colage(children of lesbians and gays everywhere)——也报道说,这个数字近几年来增长迅猛。今年夏天,一份面向同性恋家庭的新杂志《and baby》面世,发行量约十万份,这是继三年前开始出版发行的《proud parenting magazine》之后的又一份此类杂志。《and baby》的出版商michelle darn说,“我们清楚,这个群体已经大到两份杂志并不显得多余的程度了,而且这个群体的规模还在扩大。”研究发现同性恋家庭确实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家庭的特点:
* 在四岁到六岁的时候,女性同性恋家庭的子女与同岁的异性家庭的子女相比,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在传统意义上并不属于他们本身性别的那些职业。研究者做了这样一个试验:让人们通过看这些小孩的卧室照片,来猜测小孩的性别。试验的参与者发现,很难通过卧室的样子,判定女性同性恋家庭的小孩的性别。异性恋家庭中的母亲,通常对男孩和女孩应有的举止,抱有比同性恋母亲更传统的观点。
* 男同性恋者双亲在对子女的照顾和料理家务的分工上,比异性恋家庭中更平均。通常两个男人都会把自己既当成母亲,又当成父亲。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女性同性恋家庭中。
* 十几岁的孩子通常会对后来加入自己家庭的同性恋“继母”比较容易认同,而对同性恋“继父”则比较难认同。他们一般都感觉,与在异性恋家庭中的继母或者继父相比,他们能从女同性恋双亲那里得到更多的情感关怀。
另外有一些调查显示男同性恋双亲在社区中受到的非议,比他们预想的要少。
同时也有评论家严厉质问这些研究的有效性,声称这些所谓的研究报告是在为同性恋家庭的子女涂脂抹粉,夸大其词。而实际上所有这些研究确实都是小范围内的,没有和异性恋家庭的子女做过对照,也没有长期跟踪观察,因此不能发现这些小孩在他们成长到青春期之后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且原本生于异性恋家庭的小孩,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父母离异的影响。
一些接触同性恋家庭子女的临床医生说,同性恋家庭的孩子多半会有相当痛苦的经历。“有一对同性恋双亲几乎成了一种社会责任,很多少年时常需要花费很大精力构造一些极为复杂的谎言,来解释他们所处的地位。‘哦,他是我的叔叔。’——这样说的时候,他们也觉得很难过,而双亲则会觉得有负罪感。”公开承认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恋双亲,本人表现出完全健康的心智和行为,并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的,其子女在少年时期大多更倾向于表现出强烈的反抗心理。即使是被精心保护,同性恋家庭的少年也常常受到攻击。17岁的rob devoogd 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所在的学校并不歧视同性恋子女,但是他上学路上所乘的公车上常有另外一些学校的孩子对同性恋出言不逊。“这些话听起来叫人很不舒服,而且你很难不把这些话当成人身攻击,因为我就有两个同性恋母亲。”
在一个比较领先但规模相对较小的研究,发现女同性恋家庭中,通过接受别人捐献的精液人工受精生养的男孩,长大之后和普通的男孩子一样喜爱体育运动。同时他们对烹饪和园艺的兴趣,则比那些异性恋家庭中的男孩要大。他们对自己和别人的感情非常敏感,具有双重性别的特点。有些同性恋家庭中的子女也会提出一些教他们的双亲很尴尬的问题。一个女同性恋家庭中的三岁男孩就曾经问他的母亲:“我有爸爸吗?”慢慢的问题变成了“我想有个爸爸”,“有个爸爸很有趣”。这反映了小孩在家庭中寻找和自己同性别的性别角色模型的愿望,而且如果他们真的能够找到,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是有好处的。因为有研究显示,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照料方式是不同的,而且这些不同的方式对子女的性格的完善都会有正面的贡献。耶鲁大学儿童心理学专家kyle pruett 说,“性别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性别差异并不是我们在选举中为了争取选票提出的‘政治正确’的观点,而确实是会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