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十大性与性别事件揭晓 事件及评点选登
就要与2011说再见。回眸这一年,有太多关涉“两性”的新闻人物与事件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引发我们回味与思考。让我们透过一群中青年专家奉献的本年度十大性与性别事件评点,留下两性社会文明进步的点点滴滴。
“第四届(2011年)年度十大性与性别事件评点公告”日前在北京发布。李阳妻子奋起反家暴、人大代表提出“贞操陪嫁论”、性教育一再成为话题、北大教授因“情人门”被解职、金星因跨性别身份被排挤等十大事件入选。
据介绍,“年度十大性与性别事件评点”活动始于2008年,由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召集发起,组成了年度性与性别事件评点委员会,由全国近20名性与性别研究领域的中青年专家担任评委。该活动希望通过评点每年在中国大陆发生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性与性别”事件,传播性人权与社会性别平等理念,促进社会性与性别观念的进步,增加社会民主与宽容,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专家强调,评点并非简单地炒作热门话题,而是希望通过评选与评点传达出一种进步的理念,引导社会舆论,推进社会变革与进步。所以,被公众熟知的事件并不一定入选和被评点;入选的事件是可以突出“倡导性”的。希望媒体和公众着力关注其评点,而不是事件本身。
专家表示,类似的“年度性与性别事件”评选活动在香港、台湾地区及其他国家都早已开展,有的已进行十多年了。尽管中国大陆启动较晚,但希望每年评选一次,坚持下去;相信历经10年、20年的努力,这一举措一定可以起到积水成渊、积沙成滩的效果,对中国社会的性文明与性别文明的建设做出贡献。
此公告是在“性与性别事件之当事人、媒体、学者三方沙龙”(简称“三方沙龙”)首次座谈会上发布的。三方人士就本年度十大性与性别事件及评点展开了自由交流与对话。
李阳妻子奋起反家暴
事件回顾:
9月, 李金(英文名kim)在微博上透露她被丈夫、“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家暴一事,引发媒体和公众热议。李阳最初回避此事,后来面对公众的强烈质疑,他终于道歉,并答应要与李金一起参加心理辅导。但很快,他再度拒绝与妻子沟通,反而频频现身媒体,高调为自己的行为诡辩。李金随后提出离婚。
专家评点:
此案可看作媒体、司法机构和公众等如何面对家庭暴力的试金石。除了李金的表现较为出色外,其他各方都存在一些问题。施暴方李阳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悔悟;媒体为了收视率不断邀请李阳参与节目,为其提供辩解和公关机会,而忽视了作为公共资源的媒体,更有义务给予李金这样的弱势女性更多话语表达的机会;也有不少公众对家庭暴力缺乏正确认识,对李阳过于宽容,对李金反有责怪之词;社会性别学者也应该努力,如何帮助广大女性学习把握媒体资源的能力,获取更多的发言权,而不是像个别人那样仅对李阳的出镜进行谴责和抵制。
最重要的是,此事件中执法机构囿于制度和经验的匮乏,对李阳的行为无法制裁,反在一定程度上对李金造成二度伤害。我们呼吁政府承担更多责任,尽快出台反家暴立法!
人大代表提出“贞操陪嫁论”
事件回顾:
前一年,上海市人大代表柏万青在电视节目中劝告未婚女青年要自尊自爱、不要“过度放纵”,她强调:“贞操是女孩给婆家最贵重的陪嫁。”今年,这一话题被翻炒出来,引发了人们关于女性“贞操”的大争论。有人支持柏万青,但更多人批评此言论是性别歧视。柏在一期电视节目中声称她是基于关心女青年才说那话的,还说“失贞”一次不算“不贞”,同时提出男性也要有贞操;还有人强调“贞操”是心理上的贞操,不一定是身体上的“处女”。
专家评点:
“陪嫁论”将女人身体物化,剥夺了女性的身体自主权,将她们的身体拱手献给男人。这是典型的父权制话语下的“贞洁论”。
很多控制都是出于“保护”和关心,其本质是把文化构建的罪错变成公共道德,对个人生活方式进行粗暴干涉。身体是自由的,“贞操观”将人分为良贱之别,女性受到更多压迫,任何一个性别的人都不应该受此毒害;人从身体到心理都是自由的,所以别谈什么心理守贞;难道不仅要捆住女人的第一次,还要捆住一辈子?不仅要捆住身体,还要捆住心灵?这种“贞操陪嫁论”是伤害女性身心的真正祸首。
性教育一再成为话题
事件回顾:
本年度,一系列关于性教育的话题令人眼花缭乱。先是华中师大性学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彭露露想当性教育教师,却难找工作;随后,北京市一本小学生性教育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图文并茂地介绍性交概念,被认为“过于超前”甚至“黄色”;8月12日,这个国际青年节被“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基地”命名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宣传日”,面向全国倡导推动性教育;10月,上海的“性别教育”教材《男孩女孩》问世,并在上海18所小学内试讲,其内容与《成长的脚步》大同小异;11月,有媒体报道云南省继续推广具有美国“守贞性教育”背景的“三生教育”,引起性与性别学者的抨击。
专家评点:
性教育话题已经连续第四年入选“年度性与性别事件”了,每年围绕性教育都会有许多新闻与争议,背后既有不同的性价值观之争,也存在着不同性教育理念的冲撞。在性话语已经普及的今天,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如此艰难,与成年人对青少年“无性形象”的期待,以及欲以保护之名,实施对青少年性的社会控制有关。
性教育推动的艰难,与部分相关管理者性教育理念的缺失,忽略青少年对性教育的需求紧密相关。强调性禁忌的“守贞课”在多省市畅通无阻,致力于推动性权利与性别平等的性教育却屡屡受挫,恰说明部分政府官员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倾向。
我们应该倡导的性教育是全面的性教育:知识、责任、自我保护、性别平等、性多元、性人权,缺一不可。有益于青少年的性教育要承认青少年在“性”方面应有的自主权、选择权和决定权。
金星因跨性别身份被排挤
事件回顾:
9月20日晚,中国变性舞蹈家金星发布了一条微博,称浙江省广电总局向浙江卫视《非同凡响》节目组发出通知,禁止其再出现在评委席上,原因是她的变性经历。对此,金星深表愤慨,认为对一个公民的性别歧视是绝不能接受的!
专家评点:
跨性别理论认为,人类社会不只是男人和女人的二元划分,还有跨性别。变性人属于跨性别。性别平等不只是男人和女人的平等,跨性别者享有平等的权利,不应该成为被歧视的对象。
在人们普遍对金星表示支持的时候,公权力的傲慢昭然若揭。
与大众不同的性取向、性别选择并非是时刻受到歧视的,以金星为例,她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很多人因此产生中国社会已经足够多元包容的错觉。但实际上,无论你多么成功,被污名化的性/性别选择就像一把大刀悬在头顶,不知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落下来。需要你的时候,忽略你的不同;排斥你的时候,强调你的不同。这正是性别歧视的日常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