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白网-最新皇冠会员网址

“大龄”和“同性恋”救不了“血荒”

  提要:血液是用来救死扶伤的,生命攸关。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方“血荒”严重,但是如果我们过多纠结于献血者的性取向和年龄等枝节问题,可能会使我们偏离了讨论基本解决我国“血荒”的关键方向和路径。解决血荒,更重要和更有效的办法,是管理部门要从完善自身管理入手,尽快解决一些自身问题。

  
  

  昨日,一则“我国女同性恋可以献血,禁止男男性行为者献血”的消息在网上引起关注和议论。

  前几日,“我国将献血年龄从55岁延长至60岁”也引起各方热议。

  血液是用来救死扶伤的,生命攸关。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方“血荒”严重,且在献血和输血上发生了一些令人不安和不快的事,使人们对有关献血的新闻格外敏感,这不难理解。

  但,我们以为,对同性恋者献血解禁或未解禁,还有把献血者年龄提高之类的做法,大家也不必过分关注,媒体更不要去做新闻炒作或过度解读。

  这样说,一是因为,对促进我国无偿献血工作及改善某地“缺血”险情,此类做法的意义不大,收效可能甚微。我国同性恋者基数有多大?其中有献血意向的人有多少?我国55岁至60岁符合献血健康条件且有意向的人数有多少?虽然目前缺乏权威部门的调查数据,但人们凭直觉也会感到此举不太可能大量增加我国的献血量。血液管理部门自己也承认,年轻人是我国献血人群的主力军,50岁以上的献血人群仅占很小一部分,超过55岁的献血者人数则更少。

  二是因为,如果我们过多纠结于献血者的性取向和年龄等枝节问题,可能会使我们偏离了讨论基本解决我国“血荒”的关键方向和路径。与此前一提到“血荒”就总爱说“国民素质”和“道德滑坡”一样,类似“热议”可能会再次把缺血的根本原因推给民间和百姓,从而把扩大献血者范围和“催促”人们献血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向,而实践已证明,这种做法效果不好。

  按人口基数和适合供血年龄人群,我国不应该发生血荒,可却发生了,且有加重的趋势,献血量减少或不足固然是一个原因,但为何少?最近密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最美”和“最爱”,从吴斌到周江疆等,都给我们一个强烈感觉和验证:真善美依然在我国喷涌。尽管我们的人民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缺点,但必是这世界上“非常好的人民”。

  如果“非常好的人民”中献血量减低,那就是管理的问题。目前,要彻底解决血荒,更重要和更有效的办法,是管理部门要从完善自身管理入手,尽快解决一些自身问题。例如,如何使采供血机构运行体制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在坚决保证其公益属性方面得到民众的高度信赖与支持,特别是,对“无偿献血,有偿用血”的做法如何解决。如果制度上的“贫血”和“梗塞”不解决,人民的献血量再大,也难保不缺血。再例如,管理部门要利用新技术,切实解决季节性血荒。近年的血荒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某些季节会出现不荒乃至富余,那就应该设法存好、管好这些富余的血,以调剂和补充给荒月。目前技术上都不难做到,关键还是责任和制度。献血者如果再看到“废血浇花”会是什么心情和意愿?再例如,这些年,临床用血逐年上升也是造成供需矛盾突出的一个原因,在医疗资源过分集中的大医院中,“输血过度”乃至浪费并不鲜见,管理部门缺乏节约用血的制度管理。

  其实,以上两条新闻都是源于本月实施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该《要求》是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为了“在保障血液安全、充足的同时,维护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健康”,《要求》力求面面俱到,不留漏洞,这是必须的。所以,我们也希望媒体对《要求》全面解读,不要故意猎奇或炒作。舆论对“大龄”和“同性恋”献血者的过度关注和解读,会转移人们对血液管理问题的追问和监督。甚至还会把献血这样大的事弄得有点“娱乐化”了。看似热闹,办法不少,可对解决“血荒”却无济于事,甚至还有干扰,这是我们最担心的。

(责任编辑:卢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