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棕色袋歧视说开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美国仍然普遍实行种族隔离政策,以黑人为主体的有色
人种被视为劣等种族。除了承受来自白人社会的偏见和歧视之外,黑人族群内也盛
行著某种形式的族内歧视,“棕色袋俱乐部”(brown bag club)就是当时的典型
表现之一。
何谓“棕色袋俱乐部”?就是一些浅肤色的黑人自发结成的私人社交团体。要
想加入“棕色袋俱乐部”,申请者的肤色不得深于食品店里购物用的棕色纸袋。俱
乐部的成员因为自身的肤色比其他黑人浅,就自视为黑人中的“上等人”。
“棕色袋俱乐部”现在沦为历史的笑话,但类似的族内歧视并未绝世。在同性
恋者仍然遭受迫害和普遍歧视的今天,不仅主流社会齐声谴责男同性恋者的“娘娘
腔”,就连同性恋族群之内也有不少人以此为耻,将所谓的“阳刚”视为男同性恋
者应有的气质。
当主流群体控制著文化时,他们会建构起并推广一套有利于自身形象的观念,
比如白人以自己的肤色为美,将其他种族视为劣等;男性应该外表“阳刚”,女性
化的举止受到谴责。弱势族群缺乏建构起有利于自身形象的力量,在被动中潜移默
化地接受了主流族群的观念,久而久之就将自身的所谓“劣等”视为天经地义,于
是“棕色袋俱乐部”里的成员自视比白人低下,同性恋人群也以“娘娘腔”为耻。
而任何向主流人群靠拢的努力或者某种客观结果,都被视为有助于抬高自身地位,
“棕色袋俱乐部”里的黑人因为自己有较多的白人血统,就鄙视深肤色的同胞,一
些男同性恋试图通过谴责“娘娘腔”来证明自己的“正常”。
如果拿当时“棕色袋俱乐部”的标准,那么现今知名黑人人士如丹泽·华盛顿、
迈克尔·乔丹、老虎伍兹、惠特尼·休斯顿等深肤色人,都将被视为“低等”。在
美国民权运动兴起的六十年代,黑人社区提出了“黑就是美”(black is beautiful)
的口号。无独有偶,在同性恋权益运动兴起的七十年代,同性恋社区也提出了“同
性恋就是好”(gay is good)的口号,这种对主流偏见的反抗与反动,并非情绪化
的简单表达,而是彻底追溯到了歧视的根源,它们在增强族群自信心的同时,也向
主流社会发出了以下警示:“要改变的不是我们,而是你们对我们的认识。”
(原载于《桃红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