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白网-最新皇冠会员网址

从洋娃娃实验看美的社会建构

  上星期刊登博文《自视轻贱究因──来自洋娃娃实验的启示》中提到以下实验:
黑人娃娃美,还是白人娃娃美?这其实牵涉到一个有关美的社会建构的议题。

  在美国同志社区里,普遍认为白人比黑人好看,白人比黄种人好看。这其中至
少有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于有关美的社会建构,即欧美国家在过去几百年来,一直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长占据全球的主导地位,他们通过绘画和影视等手段构建起
“白种人最美”的社会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很多人。举个例子,一说起女性的
人体美,大家会想到维纳斯,而一说到男性美,人们会想到大卫塑像。我们一般想
不起其他种族的有关人体美的具体例子。在美国的影视作品中,漂亮的白人男子远
远多于漂亮的黑人或亚裔男子。

  设想一下,假如在过去几百年来,非洲大陆一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长占据全
球的主导地位,现在充斥市场的大片中都是黑人为主角,那么我们在这种文化的耳
濡目染下,就会自然而然地认同“黑人最美”的观念。

  同样,假如假如过去几百年来,东亚和东南亚一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长占据
全球强势地位,那么“黄种人最美”的观念肯定已经流行开来。举个例子,在15至
16世纪,波斯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和富足的国家,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其插画艺
术中。不难看出,当时波斯插画中的俊男美女的体态几乎沿袭了中国画的标准,但
从人种上来说,波斯人是白人。





详见德黑兰的shahid beheshti大学的一位研究者的有关论文:
http://ir.minpaku.ac.jp/dspace/bitstream/10502/661/1/ses32_017.pdf

附:
有关洋娃娃实验中实证方法的一点补充

二言

  上星期刊登博文《自视轻贱究因──来自洋娃娃实验的启示》,网友们就文中
所提的实验方法提出了一些疑问,我觉得要做一些补充。

1)关于克拉克博士所用的实验样本仅有16名儿童,似乎过小。这可以说是行为
科学的模拟实验的局限,因为这种实验很难找到大样本,一般都是小样本研究。虽
有局限,但可以通过重复实验来看看同样的结果是否会被重复。克拉克博士夫妇从
1939年开始,在全美各地举办过同样的试验,得到的结果大致相同。

2)关于洋娃娃,实验设计之前就要做到“单一条件”(ceteris paribus),即不
能拿好看的白娃娃和难看的黑娃娃比,这是实验的前提,不然也会在同仁评审中被
注意到。

3)关于黑人孩童是否因为喜欢新颖而认为白娃娃好看,就个人而言可能如此,但
就群体而言,则不大可能出现这种结果。也就是说,11名认为白娃娃好看的黑人
孩童中,也许有个别人会因为喜欢新颖而认为白娃娃好看,但多数孩童这么看,则
不大可能。即使一个实验出现这个结果,重复实验出现类似结果的可能性则低之又
低。

  当然,最具说服力的方法是在白人孩童中做同样的实验,看看他们是否更倾向于
认为黑娃娃好看。不过我觉得这个实验没有必要,因为孩童们普遍如此认为的话,
那么在美国以白人占多数的情况下,玩具娃娃应该是黑人娃娃为主了,但我们平时
所见的芭比娃娃等,几乎都是白人娃娃。也就是说,假如白人孩童普遍喜欢黑人娃
娃,厂家们早就一拥而上生产黑人娃娃。说到底,市场营销学就是基於对消费者群
体心理的把握。


克拉克博士的洋娃娃试验

以下网页有洋娃娃实验的更详细介绍:
http://abagond.wordpress.com/2009/05/29/the-clark-doll-experim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