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声比特陷阱
上星期在凤凰电视台的《世纪大讲堂》节目中,徐友渔先生提到,中国人普遍喜
欢那种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和风卷残云式的言论。
近几天,网络上流传中国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的一句话:“如果所有的
学校取消了,中国人的知识会大大降低,但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会大大提升。”这正
是很多读者乐意见到的那种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和风卷残云式的说法。
其实张教授说了不止这些。比如他提到,中国的教育在培养人时没有注意培养
人的自主创造性,没有注意培养人的道德。“我们从小学开始,每一步走过来,都
培养大家在说假话,这实际上影响到我们的国民素质。”这番话细细嚼来,不无道
理。但当他盖棺论定“中国几十年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时,又是一番势如破竹的态
势。
这番一语定乾坤式的言论风格,不独中文读者喜欢。英语里所说的“声比特”
(sound bytes),指的也是同一现象。六十年代,随著电视的普及,政坛人物需要
经常上屏幕。如何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想法,这需要相当的技巧,
很多人於是诉诸于声比特,即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造成最大的听觉震荡,其常见的
做法就是或者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选择性地呈现数据或事实,以偏盖全,以
点盖面;力求鼓动听众产生情绪上的共鸣,而非诉诸于其理性;不把话说到极致不
过瘾,语不惊人死不休。
名人名言是声比特的大集汇,比如奥斯卡·王尔德谈到性与忠诚时,说过这么一
句话:“年轻人想忠诚,但无法自控;年长者想出轨,但力不从心。”这番话听似
聪明俏皮,而且在文学的语境里,我们不必苛求其是否严谨,但在有关社会问题的
讨论中,严谨是不可缺失的。
在有关同性恋议题的辩论中,“滑坡谬论”就是典型的声比特例子。当然,对
於普通读者和听众来说,大多数人并没有背景、时间或耐心去仔细了解事物所牵涉
到的盘根错节,因此只能满足于声比特的表达。
现在流行的微博发言也容易陷入同一声比特陷阱。由於发贴的字数有限,往往
难以说出全面准确的看法,却无碍表达最强烈的情绪。
声比特可以用来发泄情绪,我也不排除这番振聋发聩能够让一些人警醒,但更
多人只是满足于听到自己觉得顺心的声比特。
假如要获得对一事物的全面了解,我建议阅读有关探讨深入得多的书籍或有具
体内容的文章。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方法,那就是倾听多种声比特,即使有些声道听来很刺耳。
所谓兼听则明,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