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志人群如何应对《堵车》的个人看法
针对《堵车》片方的自我炒作,本想在影片下线后再动笔批评,以免无意间为片
方的炒作增声,但近日在网上看到一些同志团体发出抗议的呼吁,觉得需要谈一下
自己的看法,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抗议的时机,另一个是有关抗议的对象
和理由。
孙吕夫妇发表恐同言论时,同志人群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有力批驳,这个很有必
要。但在《堵车》发行期间,这两位比较安静,那么同志人群是否需要持续对他们
发声?拿吕丽萍的例子来说,她在刚发表恐同言论后就去澳洲演出,我觉得那时候
的抗议具有新闻时效,在旁人看来针对性也较强,毕竟是她自己刚挑起了事端。但
现在距离她上次发言已经过去三个多月,再抗议会被旁人理解为“故意挑起事端”,
公关效果不会太好。说到底,同志人群对於自身权益的呼吁,不能仅仅停留于情绪
的自我发泄,还需要注意到社会效应,而后者才是目的所在。
孙吕出演的《堵车》,我们可以着眼于自发的市场抵制,即不看他们的电影,
也鼓励周围的人不看,这些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理性而平和的呼吁来展开,能够上网
的同志及其支持者也基本都知晓了此事。这里可以对照一下美国影星梅尔·吉布森
的例子,他曾经因为发表反犹太人言论而受到抗议,但对於他此后的艺术创作,则
不予干预。但今年吉布森的新片《海狸》(the beaver)推出时,受到普遍冷遇,
其实也是一番变相抵制(注),不过至少台面上不再拿他的反犹倾向做文章。
关于呼吁与时效,还可以举出李铁的例子。李铁的反同言论刚出炉时,同志人
群“趁热打铁”,收效很好,也能够赢得不少支持和同情,但他闭嘴之后,我们应
该将视线转移至更为宽泛的公共教育,虽然仍会在文章提及他的反同言论,但不再
将他作为靶子。当然,假如他以后再发表类似言论,那么我们还将不失时机地再把
他视为批驳的对象。
有同仁希望借抗议《堵车》来接延同性恋者在媒体和公关领域内的持续发声,
反映出人群的生存困境。这种心情可以理解,而且孙吕的反同言论肯定对一些人产
生过影响,但他们毕竟不是具体的决策圈人士。在他们的言论失去新闻时效的时候,
再将他们作为抗议的突破口,不仅没有对准靶,而且客观效果也不会好。至於同志
人群生活境遇方面的呼吁(比如要求广电总局取消同性恋内容的禁令,以至同性婚
姻议题,等等),在目前的体制下,可以着重争取媒体的支持,而这方面在过去几
年内取得了很大进展,其背后不仅反映出媒体人在大方向上的与时俱进(不仅仅是
同志权益方面),而且同志人群与团体与之的主动沟通亦功不可没。
除了媒体这一块,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还需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做沟通和说服
工作。这方面的有关政策虽然近年来有所松动,但时时给人有踢到铁板之感。主流
人群和政府部门人员对於同性恋人群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而且在政策层面上几乎
都以艾滋病防控为出发点,但同志团体的活动已经扩大至很多与疾病防控无关的方
方面面,很多同志在网上坦诚地登出个人照片,这在六七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这
些是很好的发展,但同志社群内的文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推进,比如只有几个大城
市里成立了读书会和同志文艺团体。同志体育团体一直有,但基本不为外界所了解。
如何推进社区建设的同时,如何让外界对同性恋人群有更多的了解,这是很值得探
讨的问题。此番拿抗议孙吕来发声,其实暴露了现阶段社区资源和活动内容相对贫
乏的现状。
《堵车》片方的自我炒作令人不齿,但批评时切忌落入片方设计的营销棋局。
我认为那位不久前高举牌子在《堵车》影院外抗议孙吕夫妇的人,很可能是片方有
意安排,然后声称影院“受某些同性组织的压力”而使影片可能被“禁播”,在被
普遍认为是自我炒作后,又出来“辟谣”。此番同志去首映式场外抗议,正投其所
好,无意间加入了他们炒作的行列。
注:好莱坞是受犹太人主宰,这是公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