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白网-最新皇冠会员网址

文艺与同性恋(9):本杰明﹒布里顿与彼得﹒佩尔斯



翻出多年前的一篇旧文,这种文章没有发表潜质,但作为信息了解,和大家分享一下。


◆       琴瑟和同的世纪之恋
           ──本杰明·布里顿与彼得·佩尔斯 
 
             二 言

       如果一切都步入死亡,
       只有你我仍然存活,
       ……美是否仍然能够把我们带往智慧?
       是的,但只有通过我们的意识。

                ──选自歌剧《魂断威尼斯》

  二十世纪的艺术舞台上,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可谓相辉相映。在古典音乐作曲
方面,著名的弗朗西斯·普兰克、莱昂纳德·伯恩斯坦、萨谬尔·巴伯、奈德·劳
伦姆、约翰·凯奇、大卫·戴蒙德、约翰·考利格里亚诺,都是半公开或者公开的
同性恋者。在这济济英才中,英国的本杰明·布里顿(1913-1976)尤为突出,他成
功地将同性恋主题融入音乐表达中,并与他的同性恋人彼得·佩尔斯
(1910-1986)共同谱写了长达四十年的艺术与爱情篇章。佩尔斯不仅是布里顿艺术
创作的灵感来源,而且成为公认的布里顿声乐作品的首要诠释者。

  本杰明·布里顿出生于英格兰萨佛尔克的一个牙医家庭。在爱好声乐的母亲的
鼓励下,布里顿从小培养了对音乐的爱好,五岁时就尝试作曲,十四岁时就创作了
一百首作品,其中包括十首钢琴奏鸣曲、六首弦乐四重奏、三首钢琴组曲和一部清
唱剧等。除此之外,他还学习演奏钢琴和中提琴。当时以回避传统音调为主要特色
的无调性音乐流派已经兴起,而布里顿自小对此就耳濡目染,他所喜爱的作曲家包
括加斯塔夫·霍尔斯特、莫利斯·拉威尔,以及当时著名的弗兰克·
布里奇等。

  1928年,布里顿进入格兰山学校学习音乐,并在这段时期成为布里奇(frank
bridge)的私人学生。他曾这样评价布里奇的教育:“他坚持要我把脑子里所想的
一切明明确确地表达在乐谱上。他教我如何通过乐器进行思考和感受。这对我来说
是最适用的教学方法。”

  在格兰山学校毕业后,布里顿获得了奖学金,进入皇家音乐学院深造。当时皇
家音乐学院追随以沃汉□威廉斯为代表的田园派作曲风格,对布里奇的门派颇有抵
触。虽然布里顿在校时获得多项奖励,但他仍然认为“在皇家学院学不到什么”。
不过除了作曲以外,他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和钢琴家,并在中提琴演
奏方面也有所建树。在这期间,他对当时新兴的十二音律发生了浓厚兴趣,于是进
一步钻研了阿尔本·伯格、安东·冯·韦伯和阿诺德·勋伯格等人的
作品,将无调性风格也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毕业后,布里顿开始一些纪录片配乐,并为一些左派的艺术剧院谱写伴奏音乐,
以此谋生。在为纪录片《煤之脸》和《夜邮》配乐时,他初次与著名诗人w.h.
奥登合作,并结下了终身友谊。奥登从来不以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为耻,他不断鼓励
布里顿坦然对待自己的性倾向,并在诗中写道:“对于我的挚友本杰明·布里顿,
一名作曲家,我乞求上天很快赐予他一场热恋。”除此之外,奥登的自由主义与和
平主义思想也对布里顿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成为布里顿后来很多作品
的主题。

  1934年,布里顿的合唱剧《一个男孩诞生了》在伦敦初演,获得成功。《观察
家报》称这部作品“从头至尾呈现出无尽的创新和才气。从第一个音符起,它就攫
住了你的注意力。虽然你很难预料下一部分会如何发展,但它每时每刻都象磁力一
般吸引著你,而且这番感觉会越来越强烈。”

  当英国广播公司转播《一个男孩诞生了》时,二十一岁的布里顿初遇了比他年
长三岁的彼得·佩尔斯。佩尔斯当时是合唱组成员,并弹得一手好风琴。虽然他与
布里顿心存默契,但佩尔斯当时已有同性恋人,因此与布里顿只限于点头之交。三
年后,佩尔斯的情人死于空难,而当时正值布里顿母亲去世不久。两人在相互慰藉
中点燃了爱火。

  1937年,布里顿创作了《弗兰克·布里奇主题变奏曲》,获得很大成功。当时
战争的风云已经密布欧洲,而布里顿是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对战争极为反感。1939年,
他与佩尔斯一起离开英国,来到美国。在此期间,他以法国同性恋诗人亚瑟·蓝波
的作品为词,创作了声乐套曲《启明》,并将意大利美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七首十四
行诗谱写成歌曲。米开朗基罗曾把这些诗歌献给他的模特情人卡瓦利尼,而布里顿
则将这些歌曲献给佩尔斯。

  1940年,佩尔斯与布里顿曾有过短暂的分离。在这期间,佩尔斯在给布里顿的
信中倾诉了如下情思:

    “我很兴奋能够收到你的来信……你说现在感到沮丧寒
  冷,这真让我感到悲伤。我恨不得马上坐上飞机来到你的身
  旁,给予你安慰。我要吻遍你的全身,一遍又一遍。那时你
  就会犹如刚出炉一般的温暖……我爱你,我的白腿小美人,
  你令我神魂颠倒。”

  布里顿则不止一次地对佩尔斯表白说:“我究竟做了什么善事,使我能够拥有
像你这样一名伟大的艺术家?”

  布里顿和佩尔斯在个性上相补相益。他们的朋友沃尔夫·钦曾这样回忆说:
“当布里顿控制不了自己,或者显现出这种倾向时,只有佩尔斯能够使他镇定下来。
后者犹如幕后的智者……他有著布里顿所缺乏的平静个性。本杰明的性格非常外向,
活力四溢,而佩尔斯则是安静稳定的因素。”以下是他们共同生活的起居习惯:

  早上8:30或9:00 起床,准备作曲
       下午1:15 午餐
   午餐后至下午5:00 散步,思考作曲
       下午5:00 作曲
       晚上8:00 晚餐
          晚餐后 在钢琴上尝试作品,或者
              讨论音乐 

  当时奥登已经绕道中国上海,来到美国。他与布里顿合作,创作了歌剧《保罗
·本亚》(paul bunyan),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初演未获成功。1942年,布里顿和
佩尔斯在去加利福尼亚的旅途中,读到了e.m.福斯特有关来自萨尔福克的英国
诗人乔治·克莱伯的文章。克莱伯作品中对大海的遐想激起了他俩的思乡之情,布
里顿决定以此为题材,创作另一部歌剧。两人重返英国后,但马上申请了“自觉反
对者”的身份,拒绝参与战争。布里顿说:“我这一辈子都致力于创造(指作曲),
我不想参与任何毁灭性的行为。”

  1945年,英国威尔斯歌剧院将布里顿创作的《彼得·格兰姆》(peter grimes)
搬上舞台,由佩尔斯主演。该歌剧讲述了渔夫彼得·格兰姆的三位徒弟相继神秘地
去世,格兰姆因此受到当地居民的驱逐,最后不得不划往大海的不归之途。整部歌
剧的基调时而灰暗,时而明亮,格兰姆与三位徒弟的同性恋关系受到隐隐的暗示,
而且他与外界格格不入的孤僻内向的性格暗示著同性恋者的孤独命运。

  《彼得·格兰姆》的成功不仅使布里顿被公认为当时英国最著名的作曲家,而
且这部作品标志著英国新歌剧时代的到来。布里顿在此之后还创作了一系列歌剧,
并指定佩尔斯在所有作品中主唱男高音,其中较著名的与e.m.福斯特合作、根
据美国作家赫尔蒙·麦尔维尔的小说《比利·巴德》改编的同名歌剧。这部作品从
原著到舞台演出,可谓是同性恋文艺精英的汇粹之品,但被一些保守的评论家斥为
“鸡奸者的歌剧”。

  1954年,布里顿将美国双性恋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改锥转动》改编成歌
剧。该剧隐隐地表露者不同世辈间的同性恋情。当房主自坟墓中复活后,向年轻的
马尔斯唱起了满带诱惑的曲调,令马尔斯兴奋异常。

  布里顿在战后创作的众多作品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根据同性恋诗人威尔福莱德
·欧文的诗作谱写而成《战争安魂曲》。欧文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在战争结
束前十天阵亡。布里顿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的强烈呼唤。1963年,他获
得阿斯本人道主义奖章。
  
  1947年,布里顿和佩尔斯在萨尔福克的小镇奥德堡购房安家。他俩协手努力,
于次年举办了第一届奥德堡音乐节,该音乐节声誉渐起,大提琴家罗斯特洛波维奇、
小提琴梅纽因和钢琴家李赫特等著名艺术家纷纷登台献艺,布里顿本人的许多经典
录音也是来自该艺术节上的现场演出,其中包括他与李赫特联袂弹奏的舒伯特的双
人钢琴曲。除了音乐节的活动之外,佩尔斯还在各地举办独唱音乐会,而布里顿每
次都为他进行钢琴伴奏。

  1968年的奥德堡音乐节后,布里顿因病毒感染而病倒,马上被诊断为心内膜炎。
德国作曲家马勒就是患同样的疾病而英年早逝的。虽然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布里顿可
以通过抗体注射来抵御疾病,但不久他又被诊断出心脏病变。疾病的袭击使他在指
挥时经常遭受左手疼痛,并严重影响了他的演出和作曲。

  1972年,布里顿停止工作一年。在这期间,时刻守候在他身边的佩尔斯不断地
对他进行开导,使他对音乐保持信心。当时正值同性恋在英国被合法化不久,这使
布里顿觉得无需继续遮遮掩掩地表露心声。他忍受疾病的折磨,开始全心地投入歌
剧《魂断威尼斯》的创作。

  《魂断威尼斯》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经典之作。该作品以马勒为原型,描
述了中年作曲家阿钦巴赫在威尼斯爱上了美少年塔奇奥,最后因瘟疫暴发而惨死。
布里顿第一次在作品中公开地表达同性恋主题。该剧的制作人考林·格兰汉说:
“布里顿的所有作品中,这部是最触及到他灵魂深处的。”佩尔斯再次担当男主角,
他曾感慨地说:“阿钦巴赫一生中都在问,自己究竟在追求著什么?知识?失去的
纯真?对美与爱的追求是否一定会导致混乱?这也是一直困扰著本杰明的难题。”
在剧中,当美少年塔奇奥浴身海滨时,太阳神阿波罗(古希腊神话中的男性象征)
唱起了“爱美的人,崇拜我吧”。在歌剧的结尾,当阿钦巴赫表白对塔奇奥的爱慕
时,唱起了苏格拉底的警言:“美将人带往智慧,也带往了激情和痛苦的深渊。”
《魂断威尼斯》在奥德堡的首演大获成功。

  1973年,布里顿接受了心脏手术,但手术并不成功,结果导致了他下身瘫痪,
并使他右手失去了知觉。虽然这场不幸使他不得不中止指挥家和钢琴家的艺术生涯,
但他仍然致力于作曲和修改以前的作品。1976年,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命名布里顿为
奥德堡勋爵,并授予他终身伴随的荣誉头衔,使布里顿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该项
殊荣的艺术家。

  布里顿曾不止一次对佩尔斯说过:“我必须走在你前头,离开这个世界,因为
如果没有你,我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存活。”1976年12月4日,他躺在佩尔斯的怀中,
凝望著窗外令他心潮激越一世的北海,与世长辞。

  布里顿的逝世没有削弱他的音乐遗产。他与佩尔斯共同创建的布雷顿─佩尔斯
基金会(其中大多数资金来自布里顿的作品版税)使奥德堡音乐节得以延续至今。
除此之外,该基金会还为年轻的作曲家提供资助,以推动新音乐的创作。

  布里顿在生前没有就自己的性倾向发表任何公开言论,1980年,在他去世后四
年,佩尔斯应邀参加了有关的纪念活动。在一次全国性的电视直播节目中,他第一
次将两人的同性爱情公布于众,并称这场持续四十年的恋情“始终充满了热烈的爱
与忠诚”。

  本杰明·布里顿被誉为“自(十七世纪的)普赛尔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作曲家”。
在他丰富多产的一生中,他创作了大量室内乐与声乐作品。除了上述提到的作品以
外,他的三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继巴赫以来最出色的大提琴独奏作品,他的
第三弦乐四重奏足以与巴托克的同类作品媲美。除此之外,《年轻人的乐团指南》
一直是古典音乐入门的经典之作。然而,布里顿的很多作品和他的性倾向一样,只
到最近年来才逐渐受到了解和正视,诚如罗斯特洛波维奇所说:

   “他的音乐并不直接了当,情感总是蕴含在深处,温和而
  富有诗意,却能够强烈地打动听者的心。我认为布里顿的时
  代还没有到来,他的伟大之处还未能够被整个世界理解。然
  而,就象早于他的马勒和萧斯塔科维奇一样,他的时代终将
  会到来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