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是导演特朗斯·马利克四十年来的第五部影片。几年磨一剑之作,
必然令人期待,而影片以圣经《约伯书》的经文开首,看得出编导的雄心所在。
几乎所有影评都肯定影片的视觉效果,尤其是前四十分钟的创始记,但不是圣
经里亚当时代之前的创始记,而是进化论之影像呈现。我们看到恐龙出没在河流岸
边,行走奔跑于卵石之上。故事跨越到现代社会时,岸边的林木依然葱郁,但此时
河水已经大大涨溢,这组现代景观的镜头多次被用作剧情的过渡与衔接,似乎旨在
提醒观众:虽然时过境迁,但这两个相距甚远的时代仍然属於同一世界。
剧情主要围绕著奥布莱恩一家,尤其是父子关系的演变。《生命之树》是《约
伯书》的现代演绎,剧中的父子用来比喻上帝和人类。编导没有用宣教式的台词来
引导观众,而是用平常的生活画面和场景试图让观众自然且自主地将创始纪、圣经
训导和现实社会关联起来──这番表述究竟是含蓄,还是故作清高,决定了你对这
部影片的喜厌。
西方文艺的精髓在於苦难(suffering)的主题(见注),但苦难不能磨灭信仰
之坚──《约伯书》的寓意就在于此。《约伯书》里的上帝犹如虐待狂,而约伯虽
历经困苦,依然保持对上帝的信仰。奥布莱恩家庭里的父亲(布拉特·皮特饰演)
的角色正好对应上帝的形像,剧中的他多次显示对古典音乐的执著爱好,并希望甚
至强迫儿子们也倾心于此──此乃暗示一神论的伦理之简单粗暴。母亲的形像则对
应世俗的良善,她试图保护子女免受父亲的责难与虐打,但经常无能为力。几个儿
子则代表人类,在懵懂的幼年时代,他们对父亲怀有完全的信任,父子关系处於十
分的和谐。一旦进入青春期后,当欲望开始萌动,个性开始走向反叛时,儿子与父
亲的关系就出现了裂痕,而且愈演愈烈。不过,影片在结尾设计了一场大团圆的幻
想图景,表明儿子在内心虽然积怨甚深,但仍然无法背离父亲──这又对应了《约
伯书》的寓意。
与约伯对上帝的绝对忠诚不同,《生命之树》并不讳言对父亲的批判,此乃其
大胆之处。假如领会到该片是有关宗教、伦理和世俗的对话,并对此加以欣赏,就
不能不赞叹题材的大胆和叙述手法之新颖。但平心而论,这番思考或玩味能够激起
多少人的兴趣?全片展示是琐碎的家庭矛盾,缺乏强烈的戏剧性,因此又有多少观
众会如编导所愿,被成功地带入其铺设的棋局,体会到其良苦用心?
爱思考的观众毕竟是少数,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有布拉特·皮特这样的巨星领衔
主演,即使顶着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光环,《生命之树》在美国还是遭遇了
票房惨败。对於绝大多数观众来说,影片只是讲述了一个冗长且平淡至极的家庭故
事,外挂一些有关进化论的影像演绎,而且两者之间显得风马牛不相及。
注:苦难不仅是物质溃乏而造成的生存困境,也可以指人物与现实环境的格格不入。
《红楼梦》里的宝黛之不容于家族环境,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