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儿理论普及谈(四):酷儿姿态是横空出世吗?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一些城市的同性恋团体(如马太辛组织)偶尔举办公
开的抗议活动,当时这些团体的目标包括:同性恋行为非罪化、同性恋非病理化和
平等就业权。
从有关的怀旧照片来看,抗议者中男性一律西装革履,女性则裙子过膝。这番
绅士淑女的装扮仿佛向主流社会显示:除了喜欢同性之外,我们与你们没有两样。
当时的同性恋权益活动家弗兰克·卡梅尼说:“既然你想要获得平等就业权,那么
就要穿得可以被雇佣的样子。”
1962年,伊利诺斯州就成为全美国第一个将同性恋行为非罪化的州,其它一些
民风比较开明的州也迅速跟进,但当时的同性恋酒吧经营仍属非法。六十年代,艾
弗伦·胡克博士有关同性恋正常性的研究被发表,其研究样本就是取自马太辛组织
的成员,即一群自我体验良好的同性恋者向学界证明:我们照样可以过上愉快的生
活,我们没有精神病,我们不需治疗。但这个研究成果最初发表时,没有引起精神
病界的太大关注。
1968年的纽约石墙暴动往往被视为美国现代同性恋运动的开始,因为这是同性
恋人群公开与警方展开对抗,美国的同志运动也从此走向激进,表现出更多的反叛,
一句著名的口号就是:“我们是同性恋(或酷儿)!我们在这里!你不习惯也得习
惯!”(we are queer! we are here! get used to it!)
假如将美国同性恋运动的发展轨迹做孤立看待,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先前的
平和姿态没有取得太大成效,所以只能改走激进路线。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走向激
进与其说是对原先平和姿态的失望,不如说是受当时美国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这
大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民权运动
五十和六十年代,美国政府针对有色人种颁布了在教育、选举、就业和住房等
方面的非歧视政策。这方面的政策变化离不开黑人在各地举行的频繁街头抗议。当
时绝大多数黑人生活在贫民窟里,走上街头他们是表达内心愤怒和呼吁平等权益的
最直接方式,也出现了一些激进团体,比如以麦克肯·x领导的“伊斯兰国”则主
张在美国建立起独立于白人主流社会的“国中之国”,而“黑豹”甚至主张用武装
暴力来推翻政府。
2)反越战运动
自冷战开始后,美国的反共产主义浪潮于五十年代达到顶峰。越南战争于1955年
开始时,曾获得美国民意的广泛支持,但随着战事的推进,反对的浪潮开始掀起,
主要原因有两个:1)强行征兵受到广大年轻人的抵抗,尤其在大学校园,青年人
走上街头表达反战情绪成了家常便饭。2)电视普及使战地记者将战争画面及时传
送至美国,并直接呈现给普通家庭。民众直接感受到战争之残酷,厌战情绪取代了
原先的“反共正义”意识。
3)性解放运动
性解放运动的起源众说纷纭,既有反战运动和摇滚乐的影响,也有一些年轻人
对於社会变革进程缓慢感到失望有关。1968年6月5日,民主党的热门总统候选人罗
伯特·肯尼迪(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遇刺。在此之前,肯尼迪曾与约翰逊
总统在越南战争问题上分道扬镳,被视为反战运动的政治代言人。由於肯尼迪兄弟
不仅外表年轻俊朗,而且其在民权和其它社会议题方面与年轻选民的立场接近,他
们的被刺(以及不久后弟弟爱德华·肯尼迪因遭遇离奇车祸而被阻断了通往总统之
路,见注)对当时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当头几棒”。挫折感之下,毒品成为其最
好的安慰和发泄。
性解放运动包括多方面内容,比如色情品合法化、流产合法化,等等,婚前性
行为开始受到普遍接受,一夫一妻制也受到质疑,同性恋解放也成为其内容之一。
从理论上来讲,当时女性主义思潮已经兴起,对男权构成挑战。社会建构主义
虽然起源于法国(法国当时也正经历着如火如荼的青年运动,如五月红潮等),但
其反传统、反偶像与反既定观念的基本思想迎合了美国六十年代的社会运动潮流。
学术界和理论界青睐社会建构主义乃事出必然,因为它提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哲学
的思考方向,鼓励人们质疑所谓的“绝对真理”和“天经地义”,探求社会规则和
行为规范形成的社会与历史原因,以获得全新的洞察与感悟。
同性恋议题也可以社会建构论为哲理基础,提出不少质疑,比如异性恋是否唯
一“天经地义”的性爱表达方式,将同性恋列为精神疾病究竟体现了“客观真理”
还是主观看法与传统观念相结合的产物,等等。这些质疑已经包含反叛的意味,马
太辛组织在五六十年代用平和的姿态与主流社会展开对话时,就已经秉持这些姿态,
并非在酷儿理论出现后才有。酷儿学说与其说是同性恋运动的理论准备,不过说是
对其实践的归纳与总结。
1968年可被称为美国的“骚乱年”,波及多个城市,比如1968年4月,民权运动
领袖马丁·路德·金被刺引发了一百多个城市的种族大骚扰,很多房屋和店家被烧,
其中首都华盛顿和附近城市巴尔的摩受创最为严重,最后由军队介入才平定骚扰。
1968年8月28日,民主党全国大会在芝加哥召开之时,一万名反越战抗议者组成强大
队伍,冲击会场,并受到电视直播。此事件被视为反越战运动的高峰。
当时反叛风潮席卷美国,同性恋人群受到激进的社会气氛影响,并不令人惊奇。
1969年6月发动石墙暴动,同性恋者与警方展开公开对抗,乃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
然,不能简单归因于“对以前平和姿态的失望”。
1970年6月,纽约同性恋社区为了纪念石墙暴动一周年,决定举行游行──这就
是同性恋自豪游行的起源。同性恋人群要求告别自我憎恨,树立自豪,勇敢彰示自
我。“同性恋解放阵线”成为第一个含有“同性恋”一词的注册团体。
但激进的抗议方式后来确实取得一定成效。1971年,当美国精神病学家会在华
盛顿召开年会时,曾一向主张以平和姿态与社会展开对话的卡梅尼在会场强行夺过
麦克风,高声抗议将同性恋列为精神变态。这番“出格”举动震惊会场,在成为新
闻的同时,“同性恋者拒绝承认自己有病”的呼吁终於见诸主流媒体,也迫使精神
学界不得不加以面对。在次年的精神病学会上,会员约翰·弗莱头戴面具出场,向
与会者宣告:“我是一名精神病专家,也是一名同性恋。”此言震惊四座,因为当
时绝大多数精神病专家仍然将同性恋者视为精神病患者,属诊治对象。他们万万没
有想到,自己身边的同行里就有同性恋。同性恋非病理化议题被正式提上日程,不
仅早先胡克博士有关同性恋正常性研究受到更大范围的正视,精神病学界也展开了
进一步的科研调查。
注:1969年7月18日,爱德华·肯尼迪携女伴驾车外出,结果遭遇车祸。肯尼迪成功
逃生,而留在车内的女伴死亡。虽然此事没有阻碍肯尼迪连任参议员,但阻断了他
的通往总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