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幼坚:我只是一位普通的母亲
■ 采访:凌绝顶 / 录音整理:骚范儿小盆友 / 编辑:懒人,angela57 / 海报设计:小伟
■ 受访者:吴幼坚
一篇文章曾如此描述三色堇:“三色堇的三片花瓣,一片是真,一片是善,一片是美,花心是爱”。而在中国有一位令人尊敬的母亲自喻为“一株三色堇”,她深信一切草木,皆有选择各自生存状态的自由。这个人就是吴幼坚,中国第一位公开站出来支持同性恋儿子的母亲。
迟至暮年的她,本应享受晚年惬意的生活,但是她却不顾社会和家族的压力,投身到中国同性恋群体公益事业中。作为同性恋亲友会的会长,她活跃在民间,活跃在媒体上,辗转多个城市,倡导社会对同性恋群体宽容、理解。
在2011年母亲节到来之时,飞赞对吴幼坚妈妈进行了专访。让我们在伟大、崇高之外,发现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母亲的吴幼坚,她的温柔,她的柔弱,她的眼泪,她的欢笑。
吴幼坚参加飞赞北京网友见面活动,60多个孩子为她庆祝64岁生日
(2011年4月23日,北京老唱片咖啡屋)
飞赞:很多同志朋友都很羡慕您的儿子郑远涛,有一对支持同性恋孩子的父母,而他们的父母很难做到您这样,因为在学历、经历、职业等方面,他们的父母都太普通了。
吴幼坚:我一直说,我只是一位普通的母亲。
我不过就是一个文革前毕业的高中生,连一天的大学门都没进过,除了比较爱好文学并从事文字编辑工作以外,我其他方面的知识很欠缺。有些父母有学历,有社会地位,像公务员、机关领导、公司老总不在少数,甚至有些家庭一家三口都是高学历,父母是大学教授,儿子是博士,但他们还是无法接受并面对同性恋这个问题。
因此对待这个问题,关键因素不在于学历的高低,要看他个人如何看待这个因素,并非学历高就能接受,学历低就不能接受。即使没有文化,但是一对夫妇如果对孩子有足够的信任和爱,他们还是愿意接受同性恋,并去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
我与大多数父母一样,有很多共同点。最简单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都是孩子们的父亲或者母亲,都有家长这个身份。
吴幼坚参加飞赞网友北京见面活动,和主持人亮马聊天,开怀大笑
飞赞:您已经接受了孩子作为同性恋的事实,可是现在还有很多父母无法接受他们的孩子,他们应该怎么做?
吴幼坚:我觉得,这些父母可能不是缺乏知识,而是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着想。
有些父母刚开始不了解这个问题,但之后通过各种渠道逐渐知道这个群体,并明白这个群体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后,却表现出一种抗拒心态,不仅不想再看这类资料,而且表示如果别人是的话他不会说什么,但如果他儿子是同性恋就不行。
为什么不行呢?他认为对不起他十几二十年的培养,他付出的心血。这些父母总是强调自己给孩子的付出,却没有想到父母要给孩子们幸福。很多父母非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扭曲孩子们的生活,给孩子们安排一个不属于他们的人生。对于一个人来说,无法享受自己愿意的生活,是无法得到幸福的。而对于有些嘴上说“为你好”的父母们,他们明知道孩子们是不幸福的,但为了自己面子,就是不肯面对现实。
飞赞:有些父母的确已经接受了自己的孩子,但他们担心社会对孩子的歧视,所以劝孩子不要去当同性恋了,赶快结婚,既有社会保障,也可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吴幼坚:我觉得最主要的是父母对孩子有没有足够的信任。
如果孩子不是同性恋,但各方面都非常窝囊,总是依赖父母,给他安排好了一切,然后没有主心骨,或者是很软弱的,那他就算是个异性恋,也一样生活不好。像这样的孩子,如果父母没有给他找到好工作,没有给他找到一个门当户对的对象,一旦遇到困难,或者生下第三代,他会把问题抛给父母,甚至把他的孩子甩给父母抚养。对于这样没有能力或不想负责任的人,即使是个异性恋,他也不会有幸福的生活。因此物质条件好不一定能得到幸福,精神上的自足更加重要。
同性恋这个性取向只是一个人的一个方面而已,不是决定性的,一个人的事业、学习、人际关系、社会责任感,以及其他丰富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都是由你自己来决定的。
比方我的儿子,初中时他就明确的认同了自己的身份,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同性恋,他不会怀疑动摇。他不担心,像他的这样的一个人,在人口里面只占百分之三到五,将来该怎么过。说到这个数字——百分之三到五,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按这个比例计算同性恋总人数已经非常多了,大约五千万人。这些人同样在社会上生存着,为什么有的就不自信,好像无路可走。
因此我觉得父母们不必太过担心,如果仅仅因为他是同性恋就担心他过不好,假如照此推理,若是因为其他因素而导致他生过的不好,如长得太过瘦小、或者太胖、甚至太高,那么该你操心的事可太多了。
飞赞:很多中国父母认为父母的职责就是从小就好好照顾孩子,让孩子好好读书,事业有成。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是父母理所应当的荣耀。如果孩子生活的不好,或者离经叛道,父母会觉得是在给他们丢脸。您对儿子有过什么期望?
吴幼坚:我父亲说过一句话:“人不一定要有乌纱,但人一定要为社会留下点什么。”这句话深深的影响着我,现在到我自己当父母了,我也是这样想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已经足够了,他需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学什么专业,我们从未强求过。
我们从来没有像别的父母那样,刻意把他往什么兴趣上引导。我们从来没有把自己有限的收入,有限的节假日用于陪他学书法,学武术,学钢琴之类的课程。我们觉得短暂的人生当中,童年的快乐是很宝贵的,要顺着他的天性,那时候我们根本没想到他以后会告诉我们他是个同性恋。他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如果能给他快乐就已经很好了,难得有一个假期的话,就带他到公园去,或者是去那些不花钱就可以听的讲堂。如果去旅游,我们都是穷溜达,坐最简单的班车,花几十块钱车费,住私人的小旅馆,到街边吃便宜的大排档。我们花的钱很少,但觉得非常快乐。
我的影集中有一个部分叫“永恒的羽翼”,意思是:我们要保护他成长,我们要给他飞翔的能力,因为我们知道有一天他是要往天上飞的。在那部分影册中,我和孩子笑得很开心。这笑发自内心,自然流露,活泼而真实。
总之,我们觉得给他快乐就好了。而他是什么样的性取向,学什么样的专业,或者是他的专业水准如何,这些都是次要的,哪怕他扫大街,我觉得他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灵也都会扫的很好。
最好的亲子关系是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像朋友一样,双方相互信任,同时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因为这种信任,父母、孩子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困惑表达出来,大家进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往往都会得到一些启发。
飞赞:说说您和儿子的故事吧。
吴幼坚:比如,在学习上他不停的提醒我,每次打电话或者写信,他总是建议我不要受原有生活经历的局限,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不停的学习,否则你只讲自己和自己儿子的故事,对别人的启发有限。我说我会的,我会把跟我沟通过的家长、孩子们的事例积累起来。
他说这些还不够,要我每天看看爱白网(www.aibai.com),多了解世界各地的同志咨询,以及世界同志群体的发展,新的观点。有时他会把他喜欢的文章发给我,或着讲给我听,介绍一些好的音乐,这无形中也是一种熏陶吧。
如果他在广州,他经常会把一些好的音像制品买回来在家里给我播放。我不懂英语,他就在旁边小声的给翻译,包括看电影,也都是他陪我去的。现在他不在广州,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我上次来北京,他又带我去电影院,看《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本来不想去电影院看,嫌贵,几十块钱一张电影票,但他说在影院看电影的感觉不一样的,也要适当享受。
在北京老唱片咖啡屋,吴幼坚和异性恋聊天,希望更多人了解、认识、接受同性恋
飞赞:我觉得刚才您说的很多的事情,比如,不要局限于自己,应该多读书,这些本应是父母告诉子女的,现在反倒是远涛告诉您,而您还挺高兴的,我觉得这非常难得。
吴幼坚:我感到自己确实通过学习,在不断的进步。我觉得不应以家长的身份,居高临下的看待这个问题。父母与孩子不论谁强谁弱,应该互相促进,就像同学和朋友那样吧。
飞赞:有些同性恋朋友们想跟自己父母说自己的情况(出柜),希望能够更加真实地面对父母,您有什么建议?
吴幼坚:我觉得不要对父母抱太大的期望。要从实际出发,现实一点,从父母与他的现实关系来考虑。
我认为,如果一个二十来岁的孩子,多年来都是父母说了算,已经习惯了顺从,突然间要他的父母听得进他的话,就比较困难。如果这个人这样尝试,结果却做不到,他就会很失望。但是如果亲子关系向来如好朋友一般,什么话都能谈,唯独同性恋的话题从来没接触过,这样可以尝试一下,但建议先参考别人的经验,做一些铺垫。假如父母是说一不二的那种,可能这个人的内心要比父母更强大才行。
飞赞:您给大家的印象一直是快乐,坚强的。作为一个母亲,在真实的生活中,您在什么时候会感到伤心、痛苦、担心?
吴幼坚:这些年中,我的所有伤心都源于别人的孩子和他们父母的痛苦。
我关注这个群体以后,各类求助接踵而来。而我是双重的身份,一方面我是亲友会的会长,我要为这些同性恋孩子排除心里的忧郁。当这些孩子们感觉不能被父母所理解,感到压抑时,我要劝导他们。比方听到有些人有轻生的念头时,有的年轻人与长辈发生冲突时,我就会特别痛心。因为我不能逐个的去帮助、解决他们人生路上的每一个难题,深深的感到个人力量的有限。我只能在精神上安慰鼓励他们。遇到这些事,我会难过,有时一提起来我就会哭。
记得有一个我认识的孩子,他的父母不接受他的出柜,自己在爱情的追求方面又受挫折,于是决定离开广州。他给我打电话说:“妈妈(他总是叫我“妈妈”)我打算辞工离开广州要回河南老家去……”。我听了以后我在这边电话里面就哭了。我说“你怎么这样啊,就是不够坚定啊,你们将来怎么办……”就很替他担心,说着说着,他在电话那边哭,我在电话这边也哭。
另外一方面,我本身又是个家长,是个母亲。虽然我和我先生都接受儿子的情况,但是我也会站在父母的角度。当这些父母们向我哭诉,或者面对面的交流的时候,我也会感同身受,知道他们的难处,知道他们一时无法理解、接受的那种焦虑心情。
例如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曾经单独的,默默的承受着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她原来认为她的孩子与他人无异,突然发现他是同性恋后,不敢告诉丈夫,因此没有人能跟她分担的这个问题。后来,她找到我了。我们见面时,话都没说出来,她的眼泪就哗哗的流。面对这些我也会跟他们一样的难过。我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我觉得不能只求自己清静,因此我经常和别人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飞赞:有句话叫“子女出柜,父母入柜”。一些父母得知子女是同志后,承受很大的压力。您有什么建议?
吴幼坚:我建议这些父母们调整心态,接受事实。既然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且这个事实没有什么,只不过是多数和少数的问题,他又不是找不到同性相爱的朋友,又不会影响读书学习、工作生活,所以应该把这个事情的影响尽可能的化解掉,让自己的生活快乐起来。
如果孩子不跟异性结婚,也不生孩子的话,那自己的晚年计划就修正一下,不要再有抱孙子的心态。像这个岁数的父母们还是有很多晚年乐趣的,还可以跟别的亲戚朋友们来往。孩子的性倾向是个人隐私,大多数父母不用非要像我这样“抛头露面”。
与别人接触这个问题时,可以持走到哪一步就到哪一步的态度,不要心里发虚,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想。现在很多异性恋的孩子都不打算那么快结婚生子,或者结婚以后也不打算要孩子。如果是以前,这样的问题就不得了了。别人总会问:“哎呀你们家姑娘怎么还不出嫁,你儿子那么好的条件怎么还不娶媳妇?”。而父母也会急得团团转。但是现在时代变了,很多异性恋父母可能会很坦然的说:“管他那么多呢。问过了,他说不想那么快结婚。挑剔呗!由得他挑吧……”。为什么同性恋孩子的父母们就不能这样说?大部分情况下,得到这样的回答,很多人一般不会再刨根问底。
如果真有穷追不舍的亲戚或友人,父母们甚至可以用很硬的口气说:“你们不要总是拿这问题来问我,特别是不要在我的孩子回来探家时都要问这个话题,家族聚会坐在一起,就好像全都解决了,就他没解决,变成了重点研究他的个人问题。这样他会很烦这种事情,就不愿意回来了。”只要父母这么一说,亲属就会感觉到他们要不高兴了,不高兴就别提了。拿别的话题来说,又不是没有别的话题。这就可以避开,管人家心里怎么想呢,避开这个话题就行了。
飞赞: 对于那些孩子是同性恋的父母,您有什么话要告诉他们吗?可以提一些建议吗?比如说看你的博客,给你打电话啊,读些什么书,或者说怎样宽解自己的内心。请您给他们指引一个方向。
吴幼坚:可以看我的博客,或者看我的视频,或者打电话来交流,但关键还是要看自己本人是否相信科学。否则再交流也不会有结果。科学说同性恋不是病,不是坏事,不是错事,不是阻碍,这些道理不难,但是如果这些父母不愿相信,那就没办法。
还有就是一定要想明白做父母的是否真的爱孩子,这种爱是否要孩子幸福,如果是的话,请从他是个同性恋的角度来思考,他的人生怎么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同性恋孩子的父母们要接受这个事实,不要再抱定异性恋者才幸福的观念,之后再去想怎么办。不然的话,会总感觉,这个孩子是个同性恋,他为什么不可以改呢,为什么不能像别人那样。总之,父母们要怀着爱来接受孩子真实的样子,按照他真实的样子来考虑和关注他的生活,而不是干预他的生活。
飞赞:的确有很多人想帮助这个群体,但他们不方便参加更多同志的活动,但吴妈妈在帮助这些人,所以帮助吴妈妈就是间接的在帮助这些人,您觉得应该如何帮助这个群体?
吴幼坚:我希望那些出柜经过一番探索,最后终于走出一条路的,终于让父母接受了的那些孩子,如果这些人要帮助这个群体,或者感谢我帮助这个群体,感谢亲友会的话,最好的感谢就是动手把出柜的故事写下来,然后通过我来推荐给更多的人,慢慢的增强孩子的信心和给更多的父母以启发,让更多的父母反思——别的普通父母既然可以做到,为什么我不能做到呢?在这个环境下,并非只有郑远涛才能出柜,并非只有吴幼坚才能接受孩子。
飞赞:对,每一个父母其实都了解孩子,只要是真的有爱。
吴幼坚:所以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出柜故事,你们飞赞也在整理这些,有合适的我也会尽量的转发。我这边要是有合适的故事,会放到博客上,飞赞认为有意义,也可以转发。
飞赞:谢谢,吴妈妈接受飞赞的这次采访,以及对飞赞的支持,我相信您的故事一定会激励,并改变很多人。也希望各位关注吴幼坚妈妈的朋友们,支持吴妈妈。
■ 吴幼坚飞赞新二皇冠手机版登录网址主页:
■ 吴幼坚新浪博客:
■ 吴幼坚儿子郑远涛飞赞新二皇冠手机版登录网址主页:
■ 吴幼坚热线电话: 020-37611068 (周一、三、五晚10-12时由吴幼坚接听)
■ 吴幼坚与飞赞北京网友见面活动(含录音):
■ 飞赞人物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