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白网-最新皇冠会员网址

[关注]:同性恋题材与创作兴趣点--桑梓兰与陈染对话

桑样兰(美国斯坦福大学亚洲语文系助教授,以下简称桑):首先冒昧地请问你,据我所知,在中国大陆的作家里面,对同性爱这个题材的反应很两极,有的作家不愿意让自己的作品与这样的标签沾边,而有的作家却很坦然,觉得的确是他关心的问题之一。你觉得你是哪一种?

染:嗯,我觉得,我在观念上是没有束缚的人。坦白地说,我小说里的女主角,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只要是那种特别智慧的、特别帅气的,我都喜欢。我在写作上没有束缚。但是,只能说我作品里面的一部分,具有你所研究的内容,不是全部,不能完全用这些东西全部来涵盖的。因为我写得更多的是异性恋,涉及到更丰富更宽泛的人性。人性中的确含有相当复杂的成分,不是简单划一的,我知道的最优秀的艺术家,都是最丰富最复杂的人。

桑:这个问题对我来讲可以有两个部分。一个就是它的政治含义,不管是所谓的性别政治,或者性倾向的政治,或扩大来讲,同性爱在社会中作为一种存在,它对于普遍的现有的社会秩序所产生的批判,是不是文学作品里面对此有所发挥?值得研究。第二个,就是文学与作者个人的情欲。经验、生活身分的关系。同性爱题材的出现是否是基于个人的情感经验出发,或者甚至代表了对个人性倾向意识的觉醒?也就是说,我一方面想知道写作这个动作,对于个人创造和定义自己性倾向的重要性,一方面也想了解作品的社会效应。

染:你的话题切入点,就是限定在同性爱文化里面,是不是?首先,我想说,我创作中的一部分涉及到这个话题,不是全部。但我不想把这个问题与我个人的真实生活混同起来。你知道,我写作的兴趣点在于“边缘”,我对于一切“边缘”的事物都投以关注和热情。

桑:怎么说呢,我们涉及的话题肯定是相当广泛的,但是,我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选择了同性爱文学作题目,因为我觉得,从前提到这个问题的评论固然不少,但是没有人比较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它,而且过去的看法也很简单化。所以,我希望做一次焦点集中而且比较深人的研究。当然,选择这样的侧重点,也是受到了过去几年里台湾同性爱(又称同志)运动的影响。因为自从九十年代初以来,台湾在同性爱议题上的讨论风起云涌,也有一些见解颇精彩。不过,他们在华语文学对于同性关系的呈现的时候,多半就只局限在台湾和香港的文学作品里边。而根据我个人阅读的经验,大陆近年来也有一些作品,其实是可以放进同一个脉络来讨论的。当然,每一个地区有不同的社会环境,这样的书写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这种差异本身就很值得玩味。我所感兴趣的,是同性情欲写作,是否伴随了个人性倾向和性认同的界定和创造,以及这样的写作在一个社会的各个政治场域中所扮演的角色。

染:(笑)我明白你。我没有任何偏见,我都能理解。对于讨论人性的复杂性、多样性,我十分有兴趣。只是,我一直不是对政治感兴趣的人。

桑:好。我不知道,同性爱到底是不是国内大陆文学界探索的一个范围?在我以前看过的国内评论里面,讨论得最大胆的,与我关心的问题比较接近的,是戴锦华的一篇评论你的文章,《陈染:个人与女性的书写》,即使是她,也不太用同性爱这个字眼,而用“女性情谊”。

染:她用的是“姐妹情谊”。也许,像戴锦华这样的一位著名批评家,使用“同性爱”这个字眼,会太刺眼了。也许是,她担心让我太刺眼。我特别理解她。我记得王蒙使用了“准同性爱”这个词……--节选自《不可言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