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怕扮装什么?
今年九月,第一个由台湾官方赞助主办的同志活动「台北同玩节」在信义区华纳威秀影城正式展开。这样热闹的活动当然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不只同志们叁与地热烈,政治人物藉机创造同志友好形象,连基督教的反同恐同人士,发起连署反对官方公然鼓励同性恋的连署活动。这些来自保守人士的反挫早在意料之中,不过,在bbs上同志内部对於「扮装活动]的批评声浪,其措词态度之严厉与激烈,却让我在兴奋之馀不免胆寒。
由於活动的宣传策略成功,台北同玩节活动的媒体曝光效果,达到了十年来同志运动前所未有的高峰,尤其是影像传播力强的电视媒体,几乎家家都动员报导。由於扮装表演具有新闻价值的新奇性,电视新闻的影像处理大幅度地着重在视觉效果最强的扮装表演者身上,就有几位bbs网友质,
为什麽同志活动老是要和扮装扯上关系?为什麽同志活动的呈现,不能有看起来就像异性恋一般的人来代言?他们认为,扮装表演严重地扭曲多数同志的形象,多数的同志(他们所指的只是男同志)都是像男人的男人,多数的同志(这里所指的也只是男同志)都不扮装,为什麽每次同志活动都要
有扮装表演?扮装表演透过媒体宣传之後,让社会对於同志(当然也是对"男同志")有完全错误的印象。
要讨论扮装与同志(或男同志)的议题,在此必须先撇开媒体影像处理的部分区隔开。因为学院的新闻学理论对於「什麽是新闻的完整图貌」都还找不到定论,要追究怎样呈现才是一个新闻的正确印象,根本就是无解。我们必须退回根本的议题来谈,扮装和同志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同志非得要扮装吗?那当然不,但是扮装(drag)却是同志文化中一个不可掩盖、不容跳过不谈的议题,短短十几分钟的扮装表演配上媒体的放大效果,对电视观众是个视觉上的冲击。这不是红顶艺人的商业扮装表演,这不是电视艺人为博取观众欢乐的搞笑扮装,这是同志对社会现身的扮装。如果当你对於前两者的扮装表演,视为是一种不加思索就完全接受的娱乐时,为什麽同志的扮装会如此触动你的神经,让你(或是令你的父母)如此坐立不安?你的父母在怕扮装什麽?而你自身又在怕扮装什麽呢?
多数的同志父母看猪哥亮的扮装会笑得合不拢嘴,却不愿接受同志扮装,他们真正怕的是自己的亲身子女「真的是同志」,而敏感的父母也早就对你的性倾向略知一二(别以为父母真的完全不知情),他们看到同志扮装所给予的负面评价,其实是要求你适可而止的警示宣告,你的同志身分才是你父母真正在乎的。有些人要求主办单位不要再有扮装活动,多提供同志的正面形象的活动,根本无助於你父母心中的同性恋恐惧。
撇开父母对扮装的负面评价,那你又在怕扮装什麽?
「扮装的男人没有个男人样!」有人很义正言辞的说。什麽样叫做「男人样」?「就是像一般异性恋男人那样,穿着举止正常,没有女人的媚。」
如果你拿这个异性恋社会的「男人样」来要求同志,那你还少了一项,异性恋的社会标准要求男人不能爱上男人,你的同志身分根本就被他们男人样版完全否定与禁止。
批评扮装表演扭曲同志社会形象的人,其实正拿着异性恋社会标准的尺,套量在自己身上,当你呈现了他们的「男人样」,他们会更进一步要求你必须放弃对同性欲望,和异性交往,更进一步者和异性结婚生子,完成个人的社会任务。这是个台湾当前社会对男性的性别样版,因此想藉着同志呈现异性恋标准的「男人样」,来要求社会认同同志,无异於缘木求鱼。
同志要让社会认同、并且更进一步平权,所要做的正是打破这个套在同志身上的性别样版枷锁,而不是讨好异性恋价值而附和它。要让社会认同,唯有让社会看得见同志才做得到;而只有呈现「差异」,才让社会看见同志、面对同志,并且进一步正视同志的呼声。假设异性恋者都是蓝色的,回游在海洋之中,那同志要被看见,就不该也是蓝色,而是红色、绿色、黄色、彩色、甚至变色,从一条「非蓝色」的鱼,汇聚成一群多彩的、在异性恋社会中不断穿梭的鱼群。
扮装表演,正视呈现同志与非同志差异样貌的第一步。
再从同志的历史看来,扮装同志对於现代同志认同运动的贡献,更有不容抹灭的光荣历史。1969年,在美国纽约石墙(stonewall)酒吧的警察骚扰事件,就是扮装同志的「姊妹」们身穿女装、脚着高跟鞋和纽约警方对阵,才揭开现代同志运动的序幕。在90年後的台湾同志运动,台湾的扮装同志也和美国的姊妹们一样勇敢,他们在大热天下还要穿着密不透风的戏服,涂着浓艳彩妆,并且冒着曝光的危险站在镁光灯前展现同志骄傲的姿态,他们该得到是掌声而不是批评。
有些人认为,扮装表演会带给同志负面形象,因此不适合在公开场合中出现。这种极力想把扮装同志赶入柜的心态,实在是令人感到可怕。在台湾或是美国女权运动的发展史上,女同志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但一些极欲想讨好男权主流权力的女性主义者认为,女同志对於女性平权有不利影,因此极力压抑女同志议题的出现,这造成两地女同志从女权运动出走,独自发展出女同志认同与运动路线。但是同属生理性别女性的异性恋女人与女同志,却必须在此分道扬镳,台湾的同志运动与发展,不该再犯这样的错误。
扮装同志不应该被压抑,相反地,它应该更被重视,因为他们是弱势中的弱势,这次的台北同玩节的扮装表演,正表示着同志族群对於差异的接纳与包容,扮装表演的安排正有这样尊重少数的象徵意义。更有甚者,台湾的同志文化发展,已经有了更多类型的差异认同,在我们一再讨论男同志扮装时,别忘了,女同志文化中的t/婆、不分,男同志的熊族猴族、肌肉派、零号认同,以及不分男女同志的皮革族、sm族、恋物族等差异认同的出现。
当有些人义正言辞地指导台北同玩节主办单位,应该怎样呈现正确的同志形象,例如举办猛男秀等等。我觉得这真是绝佳的点子,但是要同志以猛男形象现身,就必须找到能为同志运动贡献的猛男们。我极力推荐并拥戴,这些猛男表演者就由这几个有见地的先知下海表演。在美国,肌肉派已经成为同志的代言形象之一,我衷心期望这些"man"货同志们能挺着不比这些扮装同志小的大胸脯,秀出结实健壮的真皮表演服装,展现男同志力与美的一面,并且在电视的镁光灯前,为台湾同志运动史写下喷浆爆汁的咸湿一页。
但愿在下一次的同志活动中,各差异文化的同志族群都已经滋养茁壮,在镁光灯前换上最能呈现身分认同的装扮,对社会宣告同志内部丰富的多元与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