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白网-最新皇冠会员网址

[专题]:偏颇的解读,走回头路的同志研究!

□ 一份研究报告的偏颇解读

在阅读着一个堪称台湾三大报之一的「本土」大报报导时,看见了这样一个关於同志的研究报导,是由高雄应用科技大学辅导主任徐西森所发表的。

这是一项针对两百五十八名同志所做的一项调查研究,指出了同性恋者首次发生性行为多在十三~二十一岁之间,在尝试和被动的情况下与同学、朋友发生。

这样的研究,倒是让我想到了一些事,在国外,对於同性恋的相关研究已行之多年,而台湾不论是对性行为或性别议题的关注,近几年来才开始受到重视,关於同性恋这一方面的问题,也逐步的在各式各样的问卷调查中被列为提问的项目或分列於选项之中,但在事後的分析报告,却鲜少看出对於同性恋族群的公平对待,除了仍旧摆脱不掉以异性恋为中心价值观的论述主轴,歧视和偏见似乎还是不停的再被复制与呈现。

□ 异性恋乐园与同志养殖场?

针对这份研究报告来说,由於访谈对象多表示首次性行为是在尝试和被动接受的状况发生的,所以徐西森认为学校宜加强两性教育,避免规划太多如男女分校、分班、军护分课等「性别隔离」空间教育;近年来两性教育开始受到校园的重视,但真正的两性教育应该是培养每个人去尊重不同性别的差异以及提供多元化性别的认知与认同,若只是窄化到只是学习如何结交异性,或是想藉此能避免在「尝试」与「被动接受」的状况下和同性发生性行为,那或许更证明了两性教育的失败。至於减少「性别隔离」空间教育的立意,应该是要让学生学会和不同个体相处的机会,以建立互敬互重的人际沟通关系,若是简化成为避免男生和男生相处在一起,女生和女生相处在一起,就会产生同性恋的角度来出发,那不就是说,清一色大男生生活在一起的军中生活,不也等於是孕育同性恋的培养养殖场了。

□ 你的异性恋「纯度」?

徐主任更指出,依国内外心理学者的研究,判定同性恋的标准是需要「严格」的去定义:与同性发生性关系两次以上,且在其中获得满足;对同性有性幻想;对同性恋族群的认同;异性化的倾向即对同性爱的依恋等,也在研习的课程中强调辅导老师应能辨别,在尊重选择前提之下,若能提早发现,越年轻,越有可能引导改变其同性恋的倾向。我想,若是把这严格认定同性恋的标准同时放在异性恋身上去判定时,是不是同样准确?

是不是有人愿意这样的去检视每个异性恋者的「纯度」呢?还是这只是所有对於关於同性恋学说中的一种而已,并非代表的是唯一;然徐主任的这一席话,除了不得不让人想像到一般异性恋大众的假性尊重说辞,例如:「我认同、尊重同性恋,可是你不必那样的激烈鼓吹吧!」「这是过度期、情境因素。」「你可不可以停止划界线,我们已经认同你了。
」之类的,最重要的,到底是该提供更多的支持给青少年认识自己的力量,还是要做「预防」的工作,让对於有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期能够脱离「苦海」!这样已经预先设定同性恋要矫正,需带领走向「正确」方向的看法,似乎再多前提式的尊重都是多馀的了。

□ 专业浅薄的辅导人员

高雄市社会局曾於辅导人员在职训练的课程中,举办过「同性恋问题与辅导」的主题,在场来自高雄各学校的辅导相关人员将近三四十位,在面对同性恋的问题时却大部分依旧毫无所知,但反映出最想知道的却不是单单如何去认识、了解同性恋,给予同性恋学生的支持,而是迫切的想知道,到底同性恋的伴侣中如何的去做角色的扮演,如何从一定的特徵标准去判定谁是同性恋,或许目前的师资教育里面,对於同性恋、不同多元性别的认知教育,事实上是缺乏的,但若这些在校的辅导老师能抛弃一些老早对於同性恋的污名形象、观念,减少自己已有的成见,能去多找机会看一部「美丽少年」的纪录片,看一场同志议题相关的电影,多和同志的学生接触,多学会倾听同志学生的想法、意见,不要一开始就想改正对方的性向,相信这样的了解会胜过更多论述性的条理文章,或是告诉你如何辨别同性恋标准之类的分析,毕竟没有一个族群是能用条例来说明的,更不是从被条例中来学会认识的。

同性恋的研究在国内能有所开始是值得嘉许的,但若这些研究的结果只是要再一次的说明同性恋是能够改变,或者是要提供相关人士去辨别谁是同性恋的话,那这样的研究似乎已预设了太多的立场,同样的,若能从尊重的角度出发,当我们看见这样分析的报告出炉的时候,或许发现的是青少年的性行为已经在改变,年龄层已经逐步下降,这不只是单一同性恋族群的「特殊」现象,而也该是所有青少年所呈现出来的,不用把同性恋族群塑造成性欲化,更不用用社会错误的价值批判观点,来指责、恐惧同性恋族群所反映出的自卫现象,这样才会对台湾同性恋或相关性别的研究有所真正的帮助,为建立一个无歧视的性别资料库的目标而努力。

网站地图